【第四章 教师体会】

  今天我们应重新反思儒家的礼乐教化,把新文化运动时期礼教“吃人”的概念重新梳理一下。是不是礼教只有“吃人”的一面?礼教是不是还有让我们真正懂得怎样做人的道理在其中?
  “礼”是让我们辨明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明白与这个身份对应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按照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做人、做事。在这个有社会性的群体中,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儒家用什么词来表达呢?就是“伦”。“伦”是类的意思。人是分成不同类的,人伦就是探讨在社会中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所以儒家推崇“礼”,进行“礼”的教化,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明伦”,即明白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通过礼的教育,明白每人的身份以及这样的身份应该承担的职责,自觉地实践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儒家礼教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每个人都要尽伦尽职、尽伦尽责。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就有序了,就和谐了,就安定了。
  人生就那么严肃地过一辈子吗?所以要有“乐”的教育、诗的教育。礼是用来分别的,而乐的核心是和谐。天地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就会让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怎样配合。乐教和礼教是紧密相连、紧密配合的,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