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永嘉大迁徙像以前一样分为几路,除小部分北投幽州、平州和今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之外,主要一路是从今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移。这一路大部分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荆、扬、梁、益等州是南下移民集中地区。西晋末年汉族人民的南下大势,是北方的东部人民,迁移到我国南方的东部;我国北方的西部人民,迁移到我国南方的西部(即梁、益二州)。
  上百万的北方农业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送来了生力军。北方在经历着社会经济的倒退时,南方却获得大开发的机会。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开发南方使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获得了新的基础。

 

 

 

 

  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开发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

  汉族的迁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北魏与其说是汉化,不如说是“南朝化”。但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汉民族固有生活方式中所没有的要素,也都被广泛的接受。举其大端,一是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而且一直到近代仍延续着。二是胡床胡坐。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可以垂脚坐,也是后世沿袭不改的方式。三是魏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胡乐”,连朝廷大礼用胡乐,民间即可想而知。经过着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互相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亦不同于胡的刚健、质朴的“北方气质”已经形成,它与南方的细致、灵秀形成对照。南北文化风貌的不同,是南北人民数百年艰苦的开辟和深刻的融合获得的文明新成就。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隋唐宋辽金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