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政治的秩序意识
秩序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所谓秩序,既包括政权产生、政府运作、法律体系、礼乐观念等官方政治运作手段,亦包括宗法制度、婚姻形态、道德准则等家庭行为规范等。中国文化受儒家学说影响甚深,儒家学说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政治运作模式,对国家而言,实行礼乐与法律相结合制度形态,从内到外建立起教化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个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将个人的价值消融在国家社会的需要之内,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学说体系。
二、经济的互惠意识
中国文化从形成之初到明朝中叶,一直以农业、养殖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时期的农业生产,决定了分工、分配和消费模式的相对稳定,并形成了重农艺抑商、重生产轻贸易的经济意识。确立于这种形态下的贸易观念,高度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并将互惠互利作为基础准则。
三、社会的和谐意识
中国礼乐精神的实质,就是建立起既能“和同”又“别异”的理想文化形态,通过规范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儒家将“中庸”作为礼乐思想体系中最具有调节功能的概念,要求社会运行和个人行为都保持在必要限度之内,通过谦让、自省等手段,达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则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依关系。因而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意识,是包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全面的和谐。这种和谐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四、兼容意识
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作为结果,这是其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明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善于吸收并借鉴外来文化,它才能保持文明的延续不断和文化的持久繁荣。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脱离了特定的历史阶段,必将衰落或者解体。这就需要这种文化既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增加其现实性;又需要起能够吸收相邻区域、类型的文化形式,具有开放的、兼容的意识,才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得以丰富和提高。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中国文化的当代重构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