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
在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员们结合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想一想: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特质中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总结自己的态度,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文化继承主要是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历史的积淀下深入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面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继承,我们年青一代担负着重大责任。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文化的继承也应如此。就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选取那一朵朵奇葩,点亮未来社会的发展之路!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拓展学习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