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礼】
一、飨燕饮食之礼
飨燕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燕礼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燕,就是“宴”,二字是通假字。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有人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但历朝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汉、魏时元旦(大年初一)朝会、晋时冬至小会以及唐代圣诞(皇帝诞辰)朝贺之后,都有筵宴,称为“大宴”。其他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三)、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赐宴,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
饮食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饫(yù)”,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族宴,指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逢祭而宴,一种是以时而宴。
二、冠礼(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男子二十而冠”,冠礼要为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一种叫缁布冠,以黑麻布制作;一种叫皮弁,以白鹿皮制作;一种叫爵弁,也称玄冠,以赤而微黑的细麻布制作。缁布冠只在冠礼上使用一次,易服换上玄冠后即废弃不用。
上述冠礼指“士冠礼”,天子、诸侯的冠礼,古籍各说不一,难以考定。如加冠年龄,就有“十二岁说”(《左传·襄公九年》)、“十五岁说”(《通典·嘉礼》)、“十九岁说”(《荀子·大略》)等。据《大戴礼记》等书所述,其与士冠礼的主要不同是加四冠,即“三加”之外又有“玄冕”。这是一种顶上有一块前圆后方的冕板(綖,yán)、前后带旒的冠。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瑒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 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三、射 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
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壶束颈鼓腹,壶中盛以小豆,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箭矢用柘木削制而成。投壶可在室中、堂中或庭中举行。壶放置在与主、宾席距离相等的位置,一般约距投射者二矢半。根据箭矢的长短,实际距离也略有变化。投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派人拿着壶,到来宾面前,请求以投壶娱乐嘉宾。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布投壶之令(规则),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国家要养的老人有三种,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国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养老作为一项礼仪活动,主要形式是天子在太学中宴飨三老、五更与众老。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规定80 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 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 以上不得为奴,80、90 虽然有罪,亦不加刑。礼经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帝王庆贺之礼
帝王即位改元
所谓“纪元”,就是“纪一君之终始”。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 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并天下,自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改称“皇帝”,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自称为“朕”,皇帝之命曰“制”,令曰“诏”。
自古帝王并无年号,年号起于汉武帝。继嗣之君改先帝年号,一般在即位后第二年。后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则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
朝礼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礼经说,天子之宫有五门——皋门、库门、雉(中)门、应(正)门、路(寝、虎、毕)门;有三朝——外朝、治朝、燕朝。诸侯三门——库门、雉门、路门;有三朝。“皋”,通“高”,在最外。“库”,指府库。“雉”,指画雉于门,因为居中,故又称“中门”。“应”,指应治出政,又称“正门”。“路”是大的意思,指寝门,因画虎于门,又称“虎门”;门到此为止,故又称“毕门”。外朝,天子在库门之外,诸侯在库门之内。
国家有大事,致万民而询则在外朝,不是常朝之处。治朝,在路门外,乃每日常朝听政之处。燕朝,在路门内,路寝之庭,是与公族、宗人议事之所,乃退朝后理政之处。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朝贺之礼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礼规。
东汉时,朝贺后皇帝宴飨百官的规模极大,至万人以上,有音乐、舞蹈、杂技百戏表演。两汉岁首朝贺,参加者还有郡国掌管财政的官员,称为“计吏”或“上计使者”。他们在岁末、岁首交替之际,向中央政府报告当地行政、财务情况。这一制度为历代沿袭。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贺之礼大致同两汉。晋岁首正月元旦朝会,称为“元会”或“正会”,是国家最隆重的庆典。冬至朝会,被称为“小会”或“冬会”。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宋代以元旦、五月朔及冬至行大朝会之礼。正旦朝贺,百官凡十九拜三舞蹈。
清代元旦、冬至及万寿圣节(皇帝诞辰),称为“三大节”,大朝行礼庆贺。皇帝至太和殿,王公百官分班而立,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赐坐,赐茶,元旦午时设宴。皇帝受群臣百官朝贺,皇后则受命妇朝贺。历代元旦、冬至内外命妇、公主大都行朝拜皇后之礼。行礼时也分班而立,宗亲在东,异姓在西。朝贺后,皇后在中宫后殿赐宴。
千秋万寿节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上古有祝寿之辞,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如《诗经》“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大雅·江汉》);燕饮祝酒,也多用上寿之辞。举行纪念生日活动,始于隋高祖。仁寿二年(602年),杨坚下诏云,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他以不准宰牲来纪念父母生育之恩。唐太宗过生日,曾在庆善宫赋诗赐宴。这时,都还没有举行庆贺祝寿的典礼。唐玄宗时,宰相率群臣上表称贺,说:“圣人出则日月记其初,王泽深则风俗传其后”,“诞圣之辰,焉可不以为嘉节乎!”要求将玄宗生日定为“千秋节”,置酒张乐,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楼受贺,全国放假三天。晚唐诸帝过生日多邀集沙门、道士讲论祈福,也没有举行朝贺之礼仪。
五代时,帝王诞辰庆贺之仪规模较小,而宋、金以后规模已与元日朝贺仪相同,以后,历代沿用其例。唐、宋时,每一皇帝诞辰往往各立节日名称,如唐玄宗生日称“千秋节”,又称“天长节”;肃宗生日称“天成地平节”;文宗生日称“庆成节”;五代后唐庄宗生日称“万寿节”;明宗生日称“应圣节”;宋真宗生日称“承天节”;仁宗生日称“乾元节”;元代则一般统称“天寿节”或“圣诞节”;明、清称“万寿节”。可列入“嘉礼”的典礼制度还有许多,如“尊亲礼”,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给他们加上种种尊号,或者给禅位的太上皇,给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种种尊号、徽号;又如“巡狩礼”,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观民风等等。在古代礼书中,又有将“观象授时”(天文历法)、“体国经野”(地理)、“设官分职”(官制)以及学校、科举、取士等列入“嘉礼”的,而本书皆有专章,兹不赘述。
点击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