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的形成】
在文化的轴心时代,一种思想体系要想发挥重大的影响:一是这种思想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具有实践性,儒家思想不仅提出要建立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等理想,又提出实行礼乐教化等王道政治,能够吸引历代士人去追求。这与道家过于玄奥、墨家过于古板、法家过于实用不同。二是这种思想体系要重视传承性,即后学有人。
今古文经学,一是由于传授系统的不同,形成很多流派。二是因为经典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如从孔子老屋墙壁出土的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河间献王门下整理的《毛诗》、《周官》等,以及刘歆整理的《左氏春秋》等。这些经出自古本,最初用先秦的籀文等写成,但在传授中改为隶书撰写,但习惯仍被称为古文经。
今古文之间的争论,表面看是学术问题,而实际是利禄问题。今文经学家不希望古文经来分一杯羹,因而颇多诋毁它。但由于今文经长期服务于政治,其不可避免地沾染很多官气,如抬高孔子地位,圣化儒学,过分阐释所谓经典中的微言大义,通过治学求致用,这就使其学说演绎成份增加,不免流于虚妄,甚至不惜造伪书,言图谶。而古文经由于其长期在民间传播,因而多固守家法、师法,注重经典中名物制度的注释,为治学而治学,态度严谨,但这也使注疏过于细密,不免流于繁琐。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初步确立,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沉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经学的演进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