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的演进】
一、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二是经学玄理化。
二、隋唐五代:儒经统一期。
魏晋南北朝经学长时间的分途发展,造成了经学在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随着唐王朝一统,唐太宗开始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同时,也为了方便科举考试,诏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以便学者学习。
三、宋明:儒经新变期
宋代是经学的新变期。一是随着经学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发现经学中的一些问题。二是隋唐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使中唐很多儒生有了危机感。三是由于宋代重用士人,因而宋儒担负家国责任的意识、文化使命感更强一些。
宋儒借鉴道教、佛教的逻辑方法、思想范畴,扬弃汉儒训诂解经方式,通过阐释义理,来表达新说,最终形成了宋元理学。第一,在疑经中改经。第二,经学义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第三,在集解中求创新。
四:清代:儒经考订期
中国经学的发展,无非两条途径:一条是探寻经学的义理,一条探寻经书的本义。前者重视阐发,多以演绎来求取新的看法,汉代的今文经学、魏晋的玄学、宋儒的改经,追求的都是对经学义理的体认和引申,这一条道路多接近于哲学研究,把经学作为话题来讨论。后者则重视考证,多以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书所载内容,汉代古文经的注、唐人对经书的疏、清儒对经书的考订等,追求的是对经书的细节的辨析,这一条道路多近于文献学和语言学研究,把经学作为材料来分析。汉学和宋学的差异正在于此。
五、近代以来:儒经反思期
清朝中叶以后,以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变革派敢于打破成说,直接启发了民国时期的疑古思潮和古史辨运动。进入民国,经学的一统局面被打破,经书不再被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而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港台和海外有些学者开始重新认识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他们主张系统地表述儒学的心性义理,解读中国哲学的智慧体系;研究儒学的外王之道,讨论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关系;全面审视中国哲学,疏通中国哲学史演进的一些重要环节;建构中国哲学的基础体系,沟通中西哲学的差异和隔膜。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经学的意义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