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所谓节气,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季节更替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将一周岁所划分成的若干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变化的标志。

  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西汉末刘歆改称“太初历”为“三统历”后,遂将二十四节气正式订入历法。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a2c1606631adcbef15397654cdc645b8/962bd40735fae6cd09eaf2c30fb30f2443a7d933c8952f09.jpg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夏至、冬至;

春分、秋分;

雨水;惊蛰;

清明;谷雨;

小满;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

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的还有“三伏”、“数九”等概念。“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民间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为头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的十天或二十天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三伏”共计二十天或四十天。

  “数九”天是一年中的低温季节,从冬至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九”。在黄河流域,“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九九”数尽,也就是艳阳天,和暖的春天到了。

http://www.tianqi.com/upload/article/20130320/1363749767DVjj22.jpg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疆域沿革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