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辽金地理】
所谓地志,包括地理志和地方志。地理志是记载某一区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著作,而地方志则是记载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地域性历史著作。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这类著作,如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地志都是记述全国行政区的总地志,内容都是对全国各地的政区沿革、山川形势、河流沟渎、户口赋税、名胜古迹、人物典故等的记录,规模比较宏大。地方志方面,较著名的则有北宋的《长安志》、《河南志》,南宋的《新安志》、《吴郡志》、《成都志》等,都是一地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军事地理志总括。这些著作的出现,使地志的编修大为规范化。
到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伴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地图学也有了长远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规模上。其中,较著名的有唐贾耽的《海内华夷图》,这幅地图长三丈三尺,宽三丈,是裴秀《地形方丈图》的十倍。对于具体地名,则使用朱、墨两种笔分别标出,一注古名,一注今名,从而开创了一种体例。但可惜的是,此图并未保存下来。倒是根据其减缩改绘的《华夷图》,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可以参考。宋代则有《禹迹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平江图》、《桂州城图》等,其中,《九域守令图》和《地理图》是全国性地图,前者描绘北宋政区,后者描绘全国地形;《平江图》和《桂州城图》则属于城市平面图,体现了当时的城市地理水平。
《括地志》又名《坤元录》,是唐代李泰(李世民第四子)组织萧德言等人于贞观十五年(641年)编撰成的,是初唐的一部大规模的总地志。该书以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行政区的10道、360州、1556县为纲,叙述了政区沿革、山川形势、河流沟渠、名胜古迹、风俗物产、人物故事、家庙寺观等,可谓“简而能周、博而尤要”。原书已佚,有清王漠、孙星衍辑本。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宪宗时曾任宰相的李吉甫主持编撰的,完成于元和八年(81年)。该书以当时的10道、47方镇为纲领,记录了各政区的沿革、户口、贡赋、山川、水利、古迹等,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其书体例亦较完善,对后世志书影响尤大。该书之图宋时已佚,故或略称为《元和郡县志》。本文自元、明以来亦有部分残缺。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所撰,完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其体例略仿《元和郡县志》,而增加风俗、姓名、人物、土产等门,兼及文化、名胜、杂事等。该书忽略地理沿革及当时政事,而以存史为主要目的,是史传派地方志的代表作。原书缺8卷,清末杨守敬辑回宋刊残本3卷半,刻入《古逸丛书》。
《元丰九域志》是宋神宗时王存主持编撰的,于元丰八年(1085年)刊行。此书依照宋《九域图》(大中祥符九年修定)的体例而取消其地形图,把重点放在与行政管理、发挥地利有关的内容上,以元丰问的行政区为纲领,按四京、二十三路而详载各区的地理、山川、户日、土贡等,记述全面,文直事核,颇为当世所重。
此外,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不少地理学方面的内容。如对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间微小偏角的发现,对华北平原成因的最早科学解释,利用化石来推究古代气候的变迁,以及对海潮与月球关系的论证等。点击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