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学说】
古人除了将宇宙视为一个神秘的存在外,还对其结构进行了讨论。据蔡邕的说法,东汉时“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周髀说又叫盖天说,因保存在《周髀算经》中,故称;宣野说因为没有师法,很早就失传了。盖天说虽被保存,但在考验天象时多有失误,因此不常使用。只有浑天说较为准确,因此被立为官学。
在三种宇宙学说中,盖天说起源最早,据传在殷周之际就产生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人的思维比较简单,将宇宙结构概括为“天圆地方”:即天似张盖,地像棋盘,日月星辰点缀在张盖之上。北朝民歌《敕勒歌》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典型的盖天说。后随着古人认知范围的扩大,“天圆地方”的说法逐渐受到怀疑。有人就对旧的盖天说进行了修正,至汉代作《周髀算经》时,得到了很大完善。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从天地的形状和关系而言,天在上,像一个斗笠;地在下,像覆盖的盘子,两者均呈拱形,相距八万里。而斗笠的顶点是北极,北极之下相对应就是天地的中心。
第二,从日月星辰的运行角度而言,日月星辰附着于天上,围绕北极平转。太阳一年四季的运行轨道不同,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第三,从昼夜变化而言,一方面太阳的出没与观测者的距离有关,当距人远时,不可见,为没;距人近时,可见,为日出。另一方面,太阳照射的范围是有限的,当能看到时是白天,看不见时是黑夜。
因为盖天说中一些数据,如天地距离,太阳照射范围等,都是运用勾股定理得出的,所以蔡邕说“周髀术数具存”。但尽管如此,盖天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很多问题并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因此在汉代并没有被立于官学。
与盖天说相比,浑天说对天文现象的解释更为合理,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蔡邕即是之一。这一宇宙学说的萌芽,与名家对天地关系的哲学思辩有关。春秋时邓析提出了“山渊平,天地比”的观念, 即天与地是平等的,不存尊卑之分,是对盖天说“天尊地卑”观念的反拨。至战国时,浑天说有了进一步发展。《慎子》一书就开始对天体的结构进行讨论,认为“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庄子•天下篇》也载惠施有“天与地卑”、“南方无穷而有穷”的说法,都是在认为天地为球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说。但浑天说的完善,还是在西汉时期。据扬雄《法言•重黎》记载,武帝时的落下闳等人就以浑天说进行历法推算。这一学说的系统概括,见于东汉张衡所作的《浑天仪注》中,要点是:
第一,从天地形状和关系而言,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天为蛋壳,地为蛋黄,天包裹着地。天地之间有水和气,两者“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一半盖于地上,一半环于地下。
第二,从天体运行角度来看,日月星辰附着于天球之上,以南北极为轴,每天自东向西旋转一周。因为天能转于地下的关系,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二十八宿的一半。
第三,从对四季和昼夜的解释看,因太阳绕黄道运行,与天球赤道交成24度角。日行地上,夜行地下。而当太阳沿黄道带的不同位置运行时,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尽管浑天说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像天球里面有水,地浮载于水上等说法,屡屡受到人们的诟病,但其仍在西汉时被立为官学,成为古代影响最大的宇宙结构学说。唐代诗人的杨炯还专门作过《浑天赋》,讨论浑天说的合理性。
至于宣夜说,其最早提出相传是在殷代。但因没有师法的关系,流传并不广。只有与张衡同时的郄萌记述过这一学说,保存在《晋书•天文志》中。其主要观点是:首先,天是一个没有形质、没有颜色的广袤空间,在人眼中之所以显示蓝色,是由于太过遥远,而造成的错觉,就像我们看远山是青色的,深谷是黑色的一样。其次,日月星辰悬浮于天空之中,必须依靠气才能运行。但不同的星体,有不同的运行规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列子•天瑞篇》就提到一个“杞人忧天”的寓言,说杞国有个人,总担心天地会崩坠,以致于寝食难安,后来有个明白事理的人去劝解他,说:“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仍然十分担心,问道:“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明白事理的人又说:“日月星宿都是积气中闪光的,即便坠落,也不能伤到任何人。”这一观点恰是宣夜说的形象表达,认为天是“积气”,日月星宿则是发光的气。
可以说,宣夜说是最接近现代宇宙的理解,它打破了天壳的存在,提出了无限宇宙的概念。但因为过于注重思辨性,没有发展出一套的合理的计算模式;又不能描述太阳和月球的运行规律,为历法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所以最终被摈弃于官学之外。
点击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