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1、谈谈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及其不足之处?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单位,“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
后来,“九州”定型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但当时的学者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说法不一。
《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为:冀、豫、雍、扬、衮、徐、梁、青、荆。
《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
到汉代,“九州”这个词开始泛指中国,跟“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域、九区、九隅、九垠、九垓”等。
2、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汉历、旧历、老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近代后,因为使用西历,此历就被称为了旧历或夏历。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自测习题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