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制度】
一、墓葬的起源以及土丘坟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土葬必有坟墓。坟墓连称,似乎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字的本来意义是有区别的。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范围以内叫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为高处。
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称为“陵”或“山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它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另一方面也有以崇高的山陵比喻至高无上的帝王的意思。
二、族坟墓制度和家族墓地
土丘坟的形状从战国时起即以方形为贵。自秦始皇陵直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地宫(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整个坟丘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形。
一般的贵族、官员乃至平民百姓的坟丘是圆锥形或半圆形的,但高大的方形坟丘修筑困难,更不能长期保持原状,在南方多雨地区尤其如此。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清代帝陵则又模仿明陵。所不同的是,明陵的宝顶多为圆形,而清陵多为长圆形。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从战国秦汉以来,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半圆形。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成员生前居住在同一村落,死后埋葬在同一墓地。到了西周春秋时期,与实行严密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相适应,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典籍中称之为族坟墓。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三、墓室和墓地建筑
墓穴也称墓圹,有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的洞室。不管是竖穴、横穴,如果在垫土起坟后,使安放棺木和随葬品的墓穴仍能保持一个空间,就形成了墓室。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就结构而言,除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其形制和规模则随时代和墓主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据《仪礼》所述,先秦家室主要建筑的基本形式是坐北朝南,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中央为堂,是日常起居、接待宾客、举行吉凶之礼的地方,堂前的空地为廷,堂东西两壁为序,序外各有一个进深与堂相同的狭长空间,又前后隔开,前为厢,后为夹。后世东西厢与堂脱离,向前突出,面积扩大,隔廷相对,称为厢房。后部中央为室,室左右为房。室和房都是住人的地方,虽然由于时代、地域的不同和贫富有别,居室形式会有相应的变化,丰俭大小更是大不一样,但前堂后室的总格局,大致相沿不改。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丧礼制度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