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1、春季节日
  传统的春季节日主要包括春节、立春、元宵、春社、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等。其中,春节是古代官方法定的岁首;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的节日,唐代以后逐渐将其固定在二月二日,即今天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而寒食节、上巳节的一些习俗在近世都归入了清明节。
  春节,又称年节、元旦、元日、正旦等,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节日的确立,是汉武帝时太初元年改历的结果,当时确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春节是一年初始,万象更新之日,在西周时是作为祈求丰收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祭祀、团圆、娱乐以及巫术色彩的传统节日。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就介绍宋代过年时的一些巫术习俗,像放鞭炮是为了驱邪镇恶,至今仍然沿用;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在汉代时人们是喝桃汤,至魏晋后,才改饮屠苏酒;挂桃符是指先在桃木板上刻画神荼和郁垒的形象,然后再挂在门上,后世则贴门神以代之,目的也是为了驱邪。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而形成的一个节日。汉武帝时就于正月十五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仪式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放烟火为主要习俗的节日。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专门描述南宋的灯节情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都是形容花灯和烟火的。在古代,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祭门户的巫术习俗和祀蚕神、迎紫姑的祈求蚕业丰收的仪式。另外,在道教文化中,正月十五又被称为上元节,因为这一天被当作“三元神”的诞辰之一。三元神分别指上元天官(主赐福)、中元地官(主赦罪)、下元水官(主解厄),上元天官即以正月十五为诞辰。
  寒食、上巳与清明本来是三个节日。寒食在周代就有了,但没有固定日期,至汉末时才将其定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这一日需要举行两项活动:一是冷食,一是改火,前者与民间的禁火习俗有关,是对先民食物匮乏时只吃冷食的纪念;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祀典仪式,标志着新一轮的农耕生活即将开始,这两项都是先民远古生活的遗迹。至东汉时,人们又将介子推遭火焚而死的故事与寒食节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节日。与此同时,寒食节的日期也开始被固定化,被安排在清明前的一两天。
  上巳节是古人到河边用春水洗浴,以祓除不祥的一个巫术节日。早期的上巳节,日期也不固定,一般都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如《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载曾皙提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述的就是上巳节风俗。至魏晋时才固定在三月三这一天,除了春水沐浴外,还增加了饮宴游乐的活动。当时的跟多文赋,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梁萧子范的《三月三赋》、庾肩吾的《三日侍兰亭曲水宴》等,描绘的都是这一天饮宴游乐的情形。当时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曲水流觞”,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至唐时,上巳节仍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节日,只不过这时巫术的活动已被忽略,只剩下郊游宴乐的活动。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对当时上巳节活动的记录。
  唐宋以降,清明节逐渐将寒食、上巳的节日习俗都吸纳进来,成为一个集冷食、祭祖以及郊游踏青为一体的节日。唐朝之时,寒食与清明已经开始合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下令允许官员在寒食这一天祭祖扫墓。而且当时改火的仪式,也在清明这一天举行,杜甫的《清明二首》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句,韦庄《长安清明》也有“内官初赐清明火”句,恰恰说明清明和寒食已经融为一体。至宋时,唐代上巳节踏青的习俗,也成为清明的一部分,而寒食和上巳两节,也慢慢被人所遗忘。清明节则一直被沿用至今。

  2、夏季节日
  夏季节日有很多,如四月八日的浴佛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天贶节等。其中浴佛节是纪念佛祖释迦摩尼诞辰的节日,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浴佛和放生,浴佛即寺庙举行的仪式,用香汤灌浴佛身,然后再用净水淋浴;放生则是民众买回一些动物让其重返自然。天贶节则是道教的产物,起源于北宋。相传宋真宗夜梦神人,谓降下天书,于是在承天门举行受书仪式,打开后内有黄色书写文字三幅,号称“大中祥符”,于是改元,并举行庆祝仪式,将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曝衣晒书以及妇女回娘家等。
  夏季最重要的节日是端午。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天中节等,端午在仲夏,与夏至差不多同时,晋周处《风土记》:“俗重五日与夏至同。”人们往往把端午和夏至视为恶日,因为从阴阳五行角度讲,五月是阳气将亏,阴气将萌的时候,而五月五日则是恶中之恶,所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对父母不利,《史记?孟尝君传》索隐引《风俗通义》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传说孟尝君就生在这一天,要被父亲遗弃,多亏母亲私下抚养,才得以成人。端午这一节日的形成,主要与先民的祛邪、避瘟、止病等观念有关。东汉崔寔的在《四民月令》中就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蛊蠧并兴。”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毒虫滋生,易发瘟疫,因此人们采取很多逐疫的方法,包括采用菖蒲、艾蒿以禳毒气,煎兰汤沐浴以祛不祥,悬挂各种朱索套印以避瘟疫,饮用药酒以逐毒虫等,这些习俗除了药用保健的用途,更多的是属巫术禁忌。后来端午又与屈原的故事联系起来,增加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活动,成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3、秋季节日
  秋季最主要的节日有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其起源是伴随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东汉时就已经定型了。至魏晋时,人们才开始向牛郎织女二星祈祷,从而使七夕节有了神话的因素。七夕节的节俗活动都是在晚上进行,其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为乞巧,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时还没有祭祀牛郎织女的因素在内。至魏晋南北朝,女子才开始向牛郎织女二星祈求,以获得精巧的女红技艺,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一风俗一直被沿用,虽然仪式稍有不同,但都是以女子为主体的。其二是纪念牛郎和织女,牛郎织女的爱情,一直是后人所歌颂的对象。特别是在诗词中,如宋人为了歌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专门创制了《鹊桥仙》这一词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一个综合性的宗教节日。这一天原来是先民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随着道教和佛教的渗入,具有了宗教性色彩。 就道教而言,这一天是地官诞辰,也是其超度亡魂恶鬼的日子。这一天,地官会将地狱的门打开,放那些亡故的祖先会回家团聚,至于那些孤魂野鬼也会纷纷出动,因此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而在佛教中,这一天会举行盂兰盆会,目的也是帮亡人解脱苦难。但在佛教故事中,这一天是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相联系的。所以,佛教徒在这一天都会作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以追荐祖先。而在民间,则有放河灯的风俗,也是为了普度所有鬼魂。
  中秋节,又称秋节、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因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而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又称“仲秋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拜月、祭月的习俗有关。在先秦时,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但平民百姓不得染指。至汉魏南北朝,随着嫦娥奔月传说的加入,民间也开始有了拜月的习俗,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赏月、咏月的诗赋,像谢庄就作过《月赋》;至唐代,仲秋拜月、赏月已经成为十分流行,据统计,唐诗中现存歌咏中秋的诗篇有九十多首;但中秋节的最终确定还是在宋代。中秋的节俗主要有吃月饼、摸秋、送瓜等。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中秋更是一个团圆之夜,所以苏轼才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重阳节因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所以又叫“重九”。据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解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说明,至少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经成型。重阳节俗最主要的有三种:一是登高远眺,二是佩戴茱萸,三是饮菊花酒。茱萸和菊花是药用植物,其中茱萸有祛除风湿的功效,而菊花也能延年益寿。故这三种节俗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害延寿。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曾随汉末道士费长房学道多年,在费长房的指点下,桓景于九月九日携全家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得以免除一场灭门大祸。这虽是小说家言,但至少说明重阳节的节俗在当时已经十分流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一节俗在唐代的流传。

  4、冬季节日
  冬季节日主要有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送灶节等。
  十月一日的寒衣节,又叫“十月朔”,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鬼节,是以祭祖先、送寒衣为主要习俗的节日。关于其起源,至少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与秦朝的历法有关,据《荆楚岁时记》所说:“十月朔日,黍曤,俗谓之秦岁首。”秦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故十月初一是秦时新年。另一种则认为与周之腊月有关,周以十月为腊月,是丰收后人们庆祝农事完成,祭祀祖先、欢聚饮宴的节日。《诗经?豳风?七月》:“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但不管哪一说正确,在汉代民间都以十月朔为祀祖饮宴的时节。而且在这一天,朝廷会给百官赐衣,百姓则会自己试冬衣,标志着冬天的到来。但到了后代,则演变成祭祀祖先并给祖先烧寒衣的习俗。
  冬至节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节日。冬至位于农历十一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因此在古人眼中,冬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又被称为“亚岁”。冬至主要的活动,一是祭天,《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冬至日于郊外之圜丘奏《云门》舞。在汉代,此节则如同后代的元旦,天子也要在圜丘祭天。这一直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明清两代皆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一是礼拜师长,据《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而到了近世,则发展成一个尊师重教的民间节日。如清代山西修的《榆次县志》就记载:“冬至日,缙绅拜阙,士人拜师长,子孙拜祖父,曰贺冬。”在饮食方面,北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馄饨的习俗。
  腊八节,是以腊月初八这一天为节日。起源于先秦丰收后的冬季祭神活动。原来只在十二月举行,但并无固定时期,在南朝时在被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日主要有两项节俗活动:一是食用腊八粥,这一风俗与佛教有关,相传释迦摩尼修道时,饿得骨瘦如柴,频临死亡,被一位牧羊女在腊月初八以乳糜救活。因此,佛教徒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每逢此日都会煮腊八粥,分与众人。二是举行傩仪驱逐瘟疫,据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送灶节就是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是将灶神送回天庭的祭祀活动。关于灶神其人,古人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最初进行炊爨的老妇人被尊为灶神的;也有说灶神即火神炎帝或祝融的;还有认为灶神的名字叫髻,是一个穿红衣服的美女,等等。古人认为灶神负责监督一家人的行为,每到小年时都会到天庭上报这家人的情况。因此,在其上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从而出现了祭灶的仪式。另外,从送灶这一天开始,就进入新年的准备期,每天都有不同的节俗活动举行。就像民间歌谣所唱:“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年画,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早上满街走。”至此,一年的节日就过完,进入新的一年。

点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