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形成与传播】

  

  一、佛教的形成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大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佛经上关于他青年时的记载不可避免地被神圣化了。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在青少年时,就感受到人生的变化无常,开始思考人生的痛苦,这和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墨子等人关于社会变动和人生出路的思考一样,但最后解决方法是不同的,反映了不同时期先哲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一种理解。释迦牟尼二十九岁时开始出家修行,经过在菩提树下的苦苦冥想,终于洞悉了人生苦难的根源和解脱的办法。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就在恒河流域宣讲他所悟到的哲理。信众是越来越多,后来形成了教团。他在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他逝世后,他的弟子都按照他的教义来践行。但由于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便开始传教,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他前面所讲的和后面所讲的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的地方,这就像我们读《论语》时,常会感觉孔子说话前后有一些不太一致的地方,而且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一个问题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释迦牟尼想必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的说法不同,或者同一个道理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说。这样的话,有的弟子先跟他学,有的后跟他学,有的非常聪明,有的悟性不够。生前有老师在,不同的情况可以由释迦牟尼通融解释;而去世以后,大家根据记忆,对他生前所传播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整理就有了不同的记录,这就导致了佛教教义的分化。

  二、佛教结集
  释迦牟尼去世不久,很多弟子就试图对佛教进行结集。从历史上来看,佛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三、四次重要的结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不同的宗派对结集的次数记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拿重要的四次进行描述。
  第一次结集就是佛陀逝世,弟子们在王舍城外结集。这一次有五百人,习惯称之为王舍城结集,或称五百阿罗汉结集。这其中有他著名的弟子迦叶、阿傩,由阿傩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就诵论,迦叶为上首,名窟内上座部;经会议确定,编纂成书。
  第二次结集,最初是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多僧人结集。这次结集的缘由是因为有一些下层的僧人开始违反上座部制定的戒律,如原先的戒律规定僧人吃饭,吃完就走,但有的僧人吃完又回来,吃两次;还有僧人乞讨事件发生,这也违反教义。上座部就作出决定,提出“十非法事”,严禁一些僧人的活动。但下层的僧侣不服,他们就召集了一万人在外面举行了一次会议,认为这些事情是合法的。这一次参加的多是下层僧侣,也对教义和戒律做了结集,被称为大众部结集。这标志着佛教内部分裂的开始。大众部以婆师婆为上首,称窟外大众部;他们诵出五种法藏:经藏、律藏、论藏、杂藏、禁咒藏等,多属于大乘教法。
  上座部和大众部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从根本上来说,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关于对法的认识。法在佛教教义里主要指事物、存在。上座部认为法是有的,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实有的,即“法体恒有”和“三世实有”。大众部则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空的,所有事物虽然可以看到,但所有事物都不是真的,而都是假有,虽然称为实有,但却是暂时的存在。二是对佛陀的认识。上座部认为释迦牟尼就是一个传播教义的僧侣,他本身所传播的经和教只是一种理论;而大众部把佛陀当成了经和教的化身,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上座部认为佛陀涅槃以后,佛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大众部认为佛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把佛看成经教的象征。三是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不同。声闻是指亲耳听到释迦牟尼所讲的教义,缘觉主要指没有听过释迦牟尼讲,但是学了佛法以后自己体悟出来的。上座部的僧侣代代相传,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嫡传弟子,认为声闻和缘觉是没有差别的,重视教义。大众部则轻声闻而重菩萨,意在便于实践。
  第三次结集是阿育王时期(前3世纪),相当于我们的战国晚期。原因在于佛教教义说法的不同,常引起僧侣们的争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重新整理佛教经典,编辑《论事》。这次整理有点类似《白虎通》的编纂,因为经典之间有差异、各有所据、不同说法之间相互辩论,所以最后把它们记录下来。《论事》把不同派别的论点整理出来,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仅存一百一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这次谈论的焦点是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补特伽罗有众生、生命主体、我或灵魂等含义。犊子部主张有,而化地部主张无。北传佛教不承认这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是贵霜王朝(45-250)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与中国的东汉大致同时,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对经、律、论作注释。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称为《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但南传佛教的并没有被提及。
  这四次结集,第一次和第二次结集分出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并由此衍生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后来两次结集分别是在北传和南传过程中发生的,南传佛教侧重诠释教义,北传佛教侧重注释经典。在方法上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有点相仿。

  三、佛教分派
  大约在五百年后,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这一派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大众部的教义和信众逐渐发展起来,毕竟佛教是依靠民众的经济资助的,必须依赖很多从事生产者的经济支持才能够得以传播,所以说下层民众的支持代表着佛法传播的方向,也决定着佛法传播的规模和速度。菩萨众是渡人、化他的,帮助民众解决思想上的疑虑、困惑,与下层民众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密切,因此逐渐扩展。而小乘佛法主要是渡己,入世不足,影响相对小一些。
  大乘佛法主要分成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他们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中观派的创始人是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等思想。他的弟子提婆继承他的学说,又经过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一派认为万物皆空,有为假有,在空和有之间,既要看到空的一面,又要看到有的一面,在空和有之中来寻找结论。这就是中道说。这种思想后来又分成了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自相存在的,万物是自生自灭的。应成派就认为外物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前者看到物之本有,后者看到物的客观环境。
  瑜珈行派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这二人本为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其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世亲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主要探讨认识和事物、内心和万物的关系。他对我国的唯识宗影响较大。瑜珈行派的教义认为,外面所有的事物、所有的存在都缘自主观认识的转变,是自我主观的反映,所以,要想对外部的这些存在或者外部的这些假象,或者外部的烦恼和困惑进行摒弃的话,必须回到自身来。由此可见,中观派侧重讨论外物的发生、发展,瑜珈行派则侧重讨论我与外物之间的关系。
  既然瑜珈行派和中观派把早期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把自己标称为大乘佛教,我们就需要看一下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佛教讲求通过自身的修炼来使个人成佛,让自己达到智慧和觉悟的境界。他们认为世间是无常的,人生都是痛苦的,只有离开世间,抛弃人生出家去修行,抛弃现实的世俗人生生活,才能实现觉悟以达成智慧。他们认为人可以死,但是人所存在的世间的力量是不灭的,可以再生,这就形成了生死轮回说。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生活在世间,要行善,要积德,要顺从,不要过分地贪欲、苦恼。
  大乘佛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虚幻的、空的、非真实的存在,而人必须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一切名和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这些虚幻的暂时的存在。真正的精神解脱靠的就是抛弃这些由欲望而导致的烦恼和痛苦。其方法有两个:一是般若,般若是智慧。如果想明白这些东西是空,就必须要有智慧,必须通过慧眼。二是涅槃,既然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是烦恼的,那么怎么才能够超脱烦恼呢?那就是要涅槃。涅槃有两种:一个是死亡涅槃。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自焚而更生,这是肉体的涅槃。二是心灵涅槃。心灵涅槃就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思考、内心的彻悟,在心灵上摆脱现实的烦恼,而进入到一种绝对寂静的境界。这只有高僧才能得到,只有现实生活中那种彻悟的人才能感觉到。并由此形成了大乘佛教的涅槃派和般若派,般若派主要是通过训读《般若经》,讨论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引导你不执着于空有之事,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你就不要去想,要不然会很痛苦。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现实中很多追求恰恰在佛教看来是虚幻的东西。涅槃派重视的是《涅槃经》,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由此可见,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不同,在于小乘佛教讲的是自我修养,而大乘佛教讲的是对佛法的传播和对佛法的体认,在自己修炼的同时渡化别人成佛。所以,我们习惯说,小乘佛教讲的是自修、苦修,大乘佛教讲的是渡人,因此它流传较广,大家只要想想很多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观音菩萨,就知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渡人场面,就能理解大乘佛教是如何关注世俗,引导民众的。
  七世纪以后,印度的密教开始流行。八世纪,佛教与印度教逐渐接近。进入九世纪,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到了十一世纪,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十三世纪初,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便在南亚次大陆消失,相反在中国和东亚却开始繁荣起来。

点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