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一、佛教的认识论
  
  1、佛的本义
  佛是智者和觉者的合称。智就是智慧,觉就是觉悟。从本体上来讲,佛就是智慧和觉悟者,而修养成智慧和觉悟,按照大乘教义,便是成佛。
  智慧在佛教教义里面包括三个方面: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知道法的总相。道种智能知道种种道理。 一切种智是把道种智和一切智合起来,既要明白天地运行大规律,懂得万法皆空的道理,又要能够看清事物的假象、假有。一切智讲万法皆空,道种智讲万法皆假有,我们用万法皆空和万法皆假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是一切种智所体现的中。空、假、有三者合成的“三谛”,是佛教认识论的核心。
成佛以后或者拥有了智慧和觉悟之后,有三种去向:一是自行。二是化他,三是行满。
  2、诸法三分
  佛教所谓的“法”是对事物、存在的概括,是宇宙人生及其规律的合称。诸法三分,主要是讲法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体,描述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二是相,是事物的形态。三是用,多指功用和用途。
  3、因缘学说
  因就是事物与事物的关系,缘就是认识与事物的关系。天下万物,彼此皆可为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因果是报应的。缘是认识与事物的关系,是人类和万物的关系。
  佛教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所缘缘,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无间缘,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增上缘,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二、佛教的人生观
  1、四念处观
  一是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是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是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是法念处,观法无我。
  2、三苦
  一是苦苦,苦苦就是人生之苦。
  二是幻苦,幻苦也叫坏苦,源于万法无常。
  三是行苦,意思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
  3、八苦
  佛教用“苦苦”来概括人生之苦。为了分析人生之苦,求得解脱,佛需要经过苦苦所蕴含的八种主要痛苦,合称八苦。八苦是什么呢?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再加上五蕴之苦。

 
  4、受想行识。四念处观是苦的根源,行苦、受苦、苦苦是苦的种类,这四者既是苦的原因,也是苦的结果。

  三、佛教的时空观
  1、三际十二因缘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组成的,这三际又是由十二个因缘所体现的,合称三际十二因缘。这十二个因缘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三类来划分。中国古代的算命术也将人生分为十二个阶段: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绝、死、墓、胎、养。佛教的十二因缘也是用人的生长比喻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2、宇宙观
  佛教认为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之间互为因缘,相互促进,无穷无尽。佛教同时认为,空间有十方,任何一个方都生了另一个方,一方与另一方之间互为因缘。这个空间外还有一个空间,那个空间外还存有另一个空间,无穷往外延伸,推之无尽。
  3、六道轮回
  人生既然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十二因缘,但为了描述人生的归宿,为了解决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间的因缘转化和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了“六道轮回”说。其具体的意思就是:人生有限,宇宙无限,六道轮回,生生不息。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佛教教义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