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发展】
一、内丹说的兴盛
唐朝道教与皇权结合更加紧密。由于唐皇姓李,与太上老君李聃同姓,唐高祖李渊诏立老子庙祭祀,唐太宗正式册封老子为道教教主。中唐武宗时期,道教参与到排佛的斗争中并取胜,致使道教的政治影响继续扩大。
唐代道教学说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内丹学说的形成。唐末五代之际的钟离权和吕洞宾,丰富和发展了内丹学说,形成了内丹修炼术,又称丹道教。他们把自身当作精炉,调动人体内的精、气、神,用神去烧炼,通过胎息、导引、行气、存想等方法可以使精、气、神凝结为“圣胎”。而“圣胎”离开躯体以后成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圣胎”就叫神丹,也叫内丹。
与此同时,道教的理论建构也日趋完善。一是用神仙思想来阐发老庄,以王玄览的《玄珠录》为代表。二是推行心性修炼,以司马承祯《坐忘论》、《天隐子》等著述为代表。三是以道为本,纳儒入道。
二、道教宗派
宋元时期,三教合一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道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之说和佛教的内观之法,内丹学说日趋完善。但由于道士们内在的追求的不同,开始形成诸多宗派。宋代除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太一教、真大道、全真道、金丹道、净明忠孝道、清徽派、神霄派、东华派、天心派等教派的涌现。宋末,江南诸道派归正一派统领,三山合流。元代时,正一派、全真派成为两大道教派别。总的来说,道教宗派众多,跟据学理、道门、传人等标准,分法不同,我们只择要说了有代表性的几种,并非全部。
三、道教的衰微
明清是道教的总结期和衰微期,这里所谓的衰微是与道教的兴盛相比较而言的。尽管明朝不少帝王如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宠信道士,但道教在理论上缺少创新,也不如宋元时期那样拥有大量信众。明代道教亦然沿着三教合一的道路发展,如张三丰的武当道不仅重视修炼内丹,还练习内家拳法,通过练武术来强身健体,较有特色。其余多是在派别上有所分化,而理论上并无建树。这一时期,唯独道教文献的整理最为成就。
雍正、乾隆时期的正一派道士娄近垣,是清代唯一以符箓名世的道士,深受雍正宠信。乾隆立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宗教,逐渐被排斥。道光之后,西方学术进入,道教特权被取消。民国以后,道教活动在民间几乎绝迹。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道教思想体系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