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

 

AD265东吴帝孙皓杀景帝孙休妻朱皇后及其长次二字。迁都武昌(湖北鄂州)。曹魏晋王司马昭卒,子司马炎继位。曹魏元帝曹奂让帝位于司马炎,曹魏亡,立国46年。司马炎国号晋,史称西晋。
AD266东吴帝孙皓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散骑常侍王蕃因饮酒忤旨,杀之。东吴还都建业(江苏南京)。
AD267东吴帝孙皓在建业筑昭明宫,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AD268西晋青(山东淄博)、徐(江苏徐州)、兖(山东郓城)、豫(河南淮阳)四州大水。
AD269西晋青、徐、兖三州大水。东吴左丞相陆凯卒,东吴帝孙皓素恨其切直,命迁逐其家于建安(福建建瓯)。
AD270西晋所属鲜卑酋长秃髮树机能,据万斛堆(甘肃靖远)叛,秦州(甘肃甘谷)刺史胡烈击之,兵败被杀。南匈奴五部居并州(山西)日久,谓係汉王朝外孙,乃改姓刘。罗马帝国三十暴君时期终。
AD271西晋北地(陕西耀县)胡叛,与秃髮树机能联军攻杀凉州(甘肃武威)刺史牵弘。
AD272东吴昭武将军步阐据西陵(湖北宜昌)叛,镇军大将军陆抗击之,斩步阐。东吴帝孙皓毒右丞相万彧,不死,万彧自杀。
AD273西晋武帝司马炎命选公卿以下女入宫,采择未毕,禁止婚嫁。东吴帝孙皓杀侍中韦昭。又逮中郎将陈声,烧锯其头,投其尸于四望矶下(江苏南京西北)。
AD274东吴帝孙皓暴虐益甚,杀临海(浙江台州)太守奚熙,车裂豫章(江西南昌)太守张俊,又杀其叔章安侯孙奋。东吴大司马陆抗卒。
AD275东吴中书令贺邵,中风不能言,孙皓疑其诈,拷掠数千,终不能言,乃烧锯其头,迁其家于临海。鲜卑索头部落酋长拓拔沙漠汗入朝西晋。
AD276东吴会稽(浙江绍兴)太守车浚公,因郡有大旱,上书请赈,孙皓认为收买民心,斩之。尚书熊睦,微有所谏,孙皓以刀环撞杀之,体无完肤。
AD277西晋豫(河南淮阳)、兖(山东郓城)、徐(江苏徐州)、青(山东淄博)、荆(湖北襄樊)、益(四川成都)、梁(陕西汉中)七州大水。
AD278东吴帝孙皓忌胜己者,杀中书令张尚。
AD279西晋汲郡人掘魏襄王魏嗣墓,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史称竹书纪年。西晋秃髮树机能陷凉州(甘肃武威),武威太守马隆击斩之。西晋大举攻东吴,镇军将军司马但出涂中(江苏六合)、安东将军王浑出横江(安徽和县)、建铀威将军王戎出武昌(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湖北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出巴蜀,六道并进。
AD280三国时代终。西晋王濬兵至石头(江苏南京西北),吴帝孙皓面缚出降,东吴亡,立国59年。三国时代终,西晋政府统一中国。西晋政府撤销州郡兵。
AD281西晋武帝司马炎自灭东吴,日夜游宴,怠于政事,选东吴宫女五千人进宫,常乘羊车,恁其所之,止便宴寝。
AD282鲜卑慕容部落酋长慕容涉归攻昌黎(辽宁义县),安北将军严询击退之,斩获万计。
AD283(河南)洛阳及荆(湖北江陵)、扬(江苏南京)等六州大水。齐王司马攸卒。
AD284百济国王遣阿直岐出使日本,日本应神天皇留为皇子之师。
AD285鲜卑慕容部落酋长慕容廆攻辽西(河北卢龙),幽州(北京)军迎击。百济国王再遣博士王仁赴日本,赠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汉字自是传入日本,日本亦自是始有文字。
AD286罗马帝国二帝并立,及重心东移自此始。
AD289慕容廆归降,西晋政府授为鲜卑大都督。
AD290晋惠帝司马衷三月,西晋武帝司马炎卒,子惠帝司马衷嗣位,太傅杨骏辅政。西晋政府擢南匈奴左部帅刘渊为匈奴五部大都督。
AD291三月,贾皇后素衔杨太后,欲干政又为杨太后父杨骏所阻,乃召楚王司马玮入朝,使惠帝司马衷下诏,诬杨骏谋反,杀之。废杨太后,杀杨太后母庞氏。均屠三族,死数千人。由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辅政。六月,贾皇后仍不能恣意所为,乃再诬司马亮(八王之乱一)、卫瓘谋反,下诏楚王司马玮(八王之乱二)杀之。又恐司马玮居功难制,再诬其矫诏,斩之。自是贾皇后专政,委任亲党。
AD292西晋元康二年杨太后囚于金墉城(洛阳东),贾皇后绝其饮食,饿死。
AD295荆、扬、兖、豫、青、徐,六州大水。关中(陕西中部)饥疫。洛阳武库大火,刘邦斩蛇剑、王莽首,以及累代珍宝俱焚。
AD296秦(甘肃甘谷)、雍(陕西西安)二州氐羌部落悉叛,立氐部落酋长齐万年为帝。略阳(甘肃天水)氐部落酋长杨茂搜避齐万年之乱,率民四千户保仇池(甘肃西和南),地方百顷,四面高山千仞,羊肠小道,三十六迴始可上,号称氐王。
AD297秦、雍二州大旱,米每斛万钱。建威将军周处击齐万年,战死。
AD298荆、豫、徐、扬、冀(河北冀州)五州大水。
AD299左积弩将军孟观大破氐众于中亭(陕西扶风东南),斩齐万年。太子洗马江统作徙戎论,上书请迁匈奴出塞还其故地,晋政府不能用。贾皇后诬太子司马遹谋反,废为平民,杀其母谢淑媛。
AD300贾皇后为绝后患,复杀司马遹。赵王司马伦(八王之乱三)称为太子复仇,起兵,杀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頠、侍中贾谧。废贾皇后,囚于金墉城(洛阳东),逼饮金屑酒而死。益州(四川成都)刺史赵廞据成都叛。
AD301赵王司马伦废西晋惠帝司马衷,嗣位。齐王司马冏(八王之乱四),起兵讨司马伦,杀之,司马衷复位。略阳(甘肃天水)流民氐部落酋长李特斩赵廞,据成都。
AD302齐王司马冏既得志,骄奢擅权,众不能忍,长沙王司马乂(八王之乱五)起兵杀司马冏。
AD303二月,益州(四川成都)刺史罗尚击斩李特,其弟李流代领其众。李流卒,侄李雄代领其众。今年冬,驱罗尚,再据成都。五月,义阳(河南新野)蛮张昌立刘尼为帝,攻樊城(湖北襄樊),杀新野王司马歆,所在响应,荆、江、徐、扬、豫五州地,半为所有。八月,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乱六),河间王司马顒(八王之乱七),起兵讨司马乂。十月,司马颖遣前将军陆机攻洛阳,诸将不用命,兵败,宦官孟玖诬陆机谋反,遂斩陆机,屠三族。司马顒遣都督张方,进围洛阳。
AD304正月,洛阳围久,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八)执司马乂送张方,张方烧杀之,掠洛阳男女万余人返长安。司马颖为皇太弟,嬖倖用事,大失众望。七月,司马越攻司马颖,败于荡阴(河南汤阴)。侍中嵇绍被杀,司马衷被俘至邺城(河北临漳),司马越奔下邳(江苏睢宁)。八月,安北将军王浚起兵攻邺城,势如破竹,司马颖弃邺城,奉司马衷还洛阳,未行而军惊溃,仅数十骑抵达。荆州兵击斩张昌,屠三族。十月,氐部落酋长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十九国之一)。大分裂时代开始(─五八九,凡三百八十六年)。 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于离石(山西离石)称汉王,史称汉赵(十九国之二)。十一月,西晋司马顒遣右将军张方赴洛阳,挟司马衷迁都长安,废皇太弟司马颖,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AD305司马越传檄州郡,起兵讨司马顒。司马颖故将公师藩起兵河北,羯人石勒时被掠卖为奴,往投之。
AD306晋怀帝司马炽正月,司马顒兵屡为司马越兵所败,大惧,斩张方,送首请和,不许。四月,司马越大将祁弘攻入长安,所部鲜卑军大掠,杀二万余人,奉司马衷还都洛阳。司马顒奔太白山(陕西太白东),俟祁弘去,再据长安。成都王李雄称帝,定国号为成。八月,西晋兖州刺史荀晞击斩公师藩。十一月,西晋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死,弟怀帝司马炽嗣位。十二月,西晋政府徵司马顒任司徒,司马顒就徵,行至中途,为南阳王司马模所杀。西晋右将军陈敏于历阳(安徽和县)叛。罗马帝国驻不列颠军团司令君士坦都卒,部将拥立其子君士坦丁为帝。罗马城拥立马克喜阿斯为帝。
AD307西晋陈敏被其部将甘卓所杀。西晋政府命琅邪王司马睿镇守建业(江苏南京)。石勒降汉赵,汉赵署为辅汉将军。
AD308西晋山东变民王弥攻洛阳,大败,奔降汉赵。汉赵王刘渊迁都蒲子(山西隰县),称帝,是为光文帝。
AD309汉赵自蒲子迁都平阳(山西临汾)。西晋东海王司马越诬中书监缪播等十余大臣谋反,悉杀之。汉赵安东大将军石勒、征东大将军王弥、楚王刘聪,合攻西晋壶关(山西长治北),壶关降。刘聪复攻洛阳,不克。
AD310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汉赵光文帝刘渊卒,子刘和嗣位,猜忌无恩,不十八日,即杀诸王。楚王刘聪发动政变,杀刘和,即位,是为昭武帝。洛阳饥困,西晋怀帝司马炽徵诸道兵入城,迄无至者。司马越复出屯(河南)许昌,洛阳更空虚。
AD311正月,西晋醴陵(湖南醴陵)令杜弢叛。三月,西晋东海王司马越卒于项城(河南沉丘)军中,众奉其柩还葬东海(山东郯城)。汉赵镇东大将军石勒追击。四月,追至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河南鹿邑南),纵骑围射,西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擒西晋太尉王衍等,推土墙悉行压杀。六月,汉赵前军大将军呼延晏、始安王刘曜、征东大将军王弥,攻陷洛阳,掳西晋怀帝司马炽。八月,刘曜攻长安,杀西晋南阳王司马模,关中饥馑,白骨蔽野,人民存者无一二。十月,汉赵石勒,宴王弥,席间斩之,并其众。
AD312今年西晋无皇帝,无年号,史称西晋永嘉六年,以便纪事。汉赵昭武帝刘聪封所俘西晋怀帝司马炽为会稽公。西晋平西将军贾疋反攻长安,汉赵刘聪弃长安,驱掠人民八万余奔平阳。贾疋立秦王司马业为皇太子。汉赵石勒陷西晋襄国(河北邢台),即据为基地。汉赵刘曜攻西晋并州,陷晋阳(山西太原)。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收残兵,引代公拓拔猗庐击汉赵,汉赵军大败。遂收复晋阳,然已残破不可居,刘琨遂屯阳曲(山西阳曲)。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与其士兵共见天空悬一十字架,上有「佩此者胜」,于是取消军旗上传统鹰徽,改为十字架,遂陷罗马城,杀马克喜阿斯。
AD313晋愍帝司马业正月,汉赵昭武帝刘聪宴群臣,使会稽公司马炽青衣行酒,西晋旧臣哭号,刘聪恶之,斩司马炽。四月,西晋皇太子司马业于长安称帝,是为愍帝。长安城中,户不满百,公私仅有车四辆。汉赵镇东将军石勒遣侄石虎,陷西晋邺城(河北临漳),即命石虎镇之。八月西晋愍帝司马业命琅邪王司马睿出兵攻汉赵,司马睿辞以兵力不足。西晋司马睿命祖逖任豫州刺史,祖逖击楫渡长江,屯淮阴(江苏淮阴)。十一月,汉赵中山王刘曜攻长安,西晋征东大将军索綝迎击,汉赵军败走。君士坦丁颁米兰诏书,宣布信教自由。
AD314汉赵镇东大将军石勒向西晋幽州大都督王浚诈降,并请亲赴幽州(北京)上尊号,王浚大悦,不复设备。石勒轻骑往袭,掳王浚至襄国(河北邢台)杀之。西晋所属华北八州,石勒灭其七,仅并州(山西太原)尚存。汉赵中山王刘曜再攻长安,西晋骠骑大将军索綝再击退之。
AD315西晋封代公拓拔猗庐为代王。西晋武昌太守陶侃击杜弢,杜弢兵溃,逃遁不知所终。 汉赵青州(山东青州)刺史曹嶷,陷西晋青州全境。
AD316西晋亡汉赵中山王刘曜攻长安,城中饥甚,米每斗金二两,人相食,西晋愍帝司马业出降。西晋亡。西晋并州(山西太原)长史李弘据并州降汉赵骠骑大将军石勒。 西晋并州刺史刘琨奔蓟县(北京),投幽州刺史段匹磾。
AD317东晋始西晋琅邪王司马睿闻长安陷落,即在建康称晋王,史称东晋。汉赵相国刘粲诬皇太弟刘乂谋反,杀之。司、冀、并、青、雍等州大蝗,黄河氾滥,漂流数千家。汉赵昭武帝刘聪出猎,命所俘西晋愍帝司马业执前导,故老有泣者。又使其行酒洗盃,入厕,又命其执盖,西晋旧臣痛哭,刘聪大怒,斩司马业。
AD318晋元帝司马睿东晋晋王司马睿闻司马业死,遂称帝,是为元帝。东晋幽州(北京)刺史段匹磾疑刘琨图己,杀之。汉赵昭武帝刘聪卒,子隐帝刘粲嗣位。大将军靳准杀刘粲,皇族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中山王刘曜闻乱,自长安发兵讨靳准,捕靳氏男女,无少长亦皆斩之,刘曜即帝位。
AD319汉赵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汉赵帝刘曜封大司马石勒为赵王,寻又疑其将图己,斩其来使。石勒大怒,遂叛,据襄国(河北邢台),称赵王。史称后赵(十九国之三)。
AD320东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张实为巫师所杀,弟张茂代领其众,称平西公凉州牧。史称前凉(十九国之四)。汉赵境内羌羯尽叛,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击平之。
AD321后赵中山公石虎陷幽州(北京),掳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磾。东晋豫州(安徽亳州)刺史祖逖卒,弟祖约继任。
AD322晋明帝司马绍东晋元帝司马睿忌大将军王敦,引用骠骑将军戴渊、镇北将军刘隗、尚书令刁协以抗之。王敦自武昌起兵声讨,抵建康(南京)城下。司马睿不得已,杀戴渊、刁协。刘隗奔后赵。王敦引军还武昌,袭杀梁州(湖北襄樊)刺史甘卓。司马睿卒,子明帝司马绍嗣位。
AD323成汉太傅李骧陷东晋越巂(四川西昌)、汉嘉(四川名山)二郡。东晋大将军王敦自武昌进屯姑孰(安徽当涂),兼扬州(江苏南京)牧。后赵中山公石虎陷广固(山东青州),杀安东将军曹嶷以下三万人,青州(山东半岛)尽入后赵。汉赵帝刘曜亲攻前凉,平西公张茂降,封张茂为凉王。
AD324正月,东晋丞相王敦诬从事中郎周嵩谋反,杀之,并杀会稽内史周札。后赵司州(河北邢台)刺史石生击汉赵新安(河南渑池),斩太守尹平。自是两国交兵,民不聊生。 五月,前凉成王张茂卒,子文王张骏嗣位。六月,东晋王敦再起兵攻首都建康(江苏南京),寻病卒,侄王应代领其众,兵败被杀。
AD325晋成帝司马衍汉赵中山王刘岳击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后赵中山公石虎来救,战于洛阳城北,汉赵军大败,刘岳被擒。汉赵帝刘曜援军无故夜惊,士卒奔溃,狼狈撤退。东晋明帝司马绍卒,子成帝司马衍嗣位,年五岁,庾太后临朝,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辅政。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通过若干法规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教义。
AD326东晋中书令庾亮诬南顿王司马宗谋反,杀之。后赵大将军石聪攻东晋寿春,东晋豫州刺史祖约请救,东晋政府不为出兵,历阳(安徽和县)内史苏峻遣军赴援,击退石聪。
AD327东晋中书令庾亮忌历阳内史苏峻,徵调为大司农,去其兵权。苏峻遂与祖约共叛,陷姑孰(安徽当涂),军至建康(江苏南京)城下。
AD328东晋苏峻陷建康,庾亮出奔,庾太后忧卒。勤王兵纷起,共推征西大将军陶侃为军主,进攻建康,苏峻堕马被杀。后赵中山公石虎攻汉赵,汉赵帝刘曜迎击,大败之,围金墉城(洛阳东),襄国(河北邢台)大震。后赵王石勒,亲救金墉,战于洛阳城下,擒刘曜,汉赵军大溃。
AD329东晋豫州(安徽寿县)刺史祖约率宗族百余人奔后赵。汉赵皇太子刘熙率百官弃首都长安,奔上邽(甘肃天水)。南阳王刘胤反攻长安,后赵中山公石虎进击,陷上邽,尽杀汉赵皇太子刘熙王公以下三千人,汉赵亡,立国二十六年。后赵尽有华北之地。
AD330后赵斩祖约,屠其亲属一百余人。后赵王石勒称帝,是为明帝。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自罗马城迁都拜占庭城,改名君士坦丁堡。
AD332东晋南中郎将桓宣攻后赵,陷襄阳(湖北襄樊)。
AD333成汉大将军李寿攻东晋,陷朱提郡(云南昭通)。后赵遣使赴东晋,请和解修好,东晋焚其国书。东晋辽东公慕容廆卒,子慕容皝继位。后赵明帝石勒卒,子石弘嗣位。中山王石虎杀刘太后、彭城王石堪、河东王石生,全国震怖。
AD334成汉武帝李雄卒,侄哀帝李班嗣位。车骑将军李越杀李班,立李雄子李期为帝。后赵帝石弘自送玺绶与石虎,请让位,石虎不受。寻囚石弘与其生母程太后,皆杀之。自称摄天王。
AD335后赵自襄国(河北邢台)迁都邺城(河北临漳)。
AD336成汉帝李期忌尚书仆射李载有隽才,诬以谋反,杀之。后赵摄天王石虎于襄国建太武殿,于邺城建西宫。
AD337后赵摄天王石虎称天王。杀其子石邃,并其男女三十六人,同埋一棺。东晋辽东公慕容皝称燕王,是为文明王,建都棘城(辽宁义县),然即位已有四年。史称前燕(十九国之五)。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卒,临终受基督教洗。
AD338后赵天王石虎与前燕王慕容皝,联军攻击段部落酋长段辽。段辽军败,奔密云山(北京密云北)。 石虎以慕容皝不待会师即退,大怒,进围棘城(辽宁义县),勐攻十余日,不克,引退中伏,后赵兵大溃,死三万余人,唯游击将军冉闵一军独全。 成汉帝李期日益骄虐,汉王李寿起兵废之,李期自杀。李寿称帝,是为昭文帝。改国号为汉。
AD339后赵大都督夔安攻东晋,陷邾城(湖北黄州),长江以北东晋军悉溃,死六千余人。 前燕文明王慕容皝遣长史刘翔,赴东晋请加封。
AD340前燕文明王慕容皝攻后赵,兵至蓟城(北京)。
AD341前燕长史刘翔抵东晋首都建康(江苏南京),东晋政府册封慕容皝为燕王。东晋士大夫骄奢纵酒,已无恢复中原之志,临行,刘翔赠言以勉。
AD342晋康帝司马岳东晋成帝司马衍卒,弟康帝司马岳嗣位。前燕自棘城迁都龙城(辽宁朝阳)。后赵天王石虎于邺城(河北临漳)中国前燕王慕容皝攻高句丽,陷京师丸都(吉林筑台观四十所,于洛阳、长安筑宫室,发民工四十余万人。又欲攻东晋,造甲者五十余万人,船夫十七万人,为水淹死或为虎狼吞食者三分居二。士兵每五人出车一辆,牛二头,米十五斛。民卖子以供军需,犹不能给,自缢于道树者相望。集安),高句丽王高钊单骑逃免,慕容皝掳高钊母妻王太后、王后,并掘高钊父美川王高乙弗利墓,载其尸而还。
AD343成汉昭文帝李寿卒,子李势嗣位。
AD344晋穆帝司马聃前燕攻宇文部落,大破之,其酋长宇文逸豆归兵败,走死沙漠,宇文部落自此散亡。后赵天王石虎腰斩中书监王波及其四子,以应星变。东晋康帝司马岳卒,子穆帝司马聃嗣位,年仅二岁,褚太后抱之临朝。
AD345后赵天王石虎建猎场,广袤千里,民有犯兽者斩。发二十六万民工修洛阳宫,并徵民女三万,郡县多夺人妻杀其夫,死三千余人,民流叛略尽。又责守令不能绥抚,杀五十余人。
AD346前凉文王张骏卒,子桓王张重华嗣位。成汉太保李奕叛,攻成都,中流矢死,众溃。后赵凉州(甘肃天水)刺史麻秋攻前凉,陷金城(甘肃兰州)。
AD347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攻成汉,据成汉帝李势,成汉亡,立国四十四年。后赵军进围前凉枹罕(甘肃临夏),将军谢艾大破之。后赵凉州刺史麻秋寻再率军十二万,分道并进。姑臧(甘肃武威)大震,谢艾复大破之。然金城终不能复。后赵佛教和尚言:「胡运当灭,中国当兴。」后赵天王石虎遂发近郡华人男女十六万人筑华林苑以厌之。
AD348后赵太子石宣杀其弟秦公石韬,石虎大怒,缚石宣,使人拔其髮,抽其舌,牵使登梯,绳贯其双颊,断其手足,砍眼剜肠,纵火烧死。又杀其妻子、官属、宦官,皆车裂投漳水。东宫卫士十万人,悉放逐凉州。前燕文明王慕容皝卒,子慕容嗣位。
AD349后赵天王石虎称帝,是为太祖,寻卒,子石世嗣位。彭城王石遵杀石世,即位。辅国大将军冉闵复杀石遵,立义阳王石鉴为帝。石鉴忌冉闵,遣兵攻之,冉闽反攻,因胡羯不附己,乃颁令中外,尽屠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悉斩,杀二十余万。东晋征北大将军褚裒闻后赵乱,发兵北讨,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迎击,褚裒大败而还。
AD350后赵帝石鉴欲诛冉闵,冉闵杀之,自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十九国之六),建都邺城(河北临漳)。后赵新兴王石祇奔襄国(河北邢台),称帝。前燕王慕容椨攻后赵,陷蓟城(北京),迁都之。氐部落酋长苻洪称三秦王,为降将麻秋毒死,子苻健代领其众。段部落酋长段龛乘后赵内乱,引众南下,据广固(山东青州),称齐王。
AD351后赵帝石祇去帝号,称赵王,寻为其下所杀,后赵亡,立国三十三年。苻健陷长安,称天王,国号秦,史称前秦(十九国之七)。
AD352前秦天王苻健称帝,是为景明帝。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攻冉魏,战于廉台(河北无极),生擒冉闵,送蓟城(北京),鞭之三百,再送龙城(辽宁朝阳)斩之,冉魏亡,立国三年。 前燕王慕容椨称帝,是为景昭帝。东晋中军将军殷浩乘中原大乱,率军北伐,进屯寿春(安徽寿县)。
AD353东晋殷浩自寿春(安徽寿县)北进,直指洛阳,任平北将军姚襄为前锋。姚襄素衔殷浩,行至山桑(安徽蒙城),纵兵反击,殷浩大溃逃归。前凉桓王张重华卒,子哀王张曜灵嗣位,其叔长宁侯张祚废之,嗣位,是为威王。
AD354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攻前秦,战于蓝田(陕西王蓝田),前秦兵大败。桓温进至灞上(西安东),再战不利,死一万余人,军又乏食,引退。
AD355前秦大旱,百草无遗,牛羊相食毛。景明帝苻健卒,子苻生嗣位,暴虐凶残,杀丞相雷弱儿及其九子二十七孙。又杀梁皇后以下嫔妃大臣五百余人,截腿拉胸,锯头剖腹。前凉威王张祚无道,众叛,为领军将军赵长所杀,侄冲王张玄靓嗣位。天主教米兰会议,罢黜三位一体。
AD356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攻广固(山东青州),齐王段龛降。前秦帝苻生杀司空王堕以应星变。又以饮酒不醉杀尚书令辛牢。下诏曰:「朕受皇天之命,君临万邦,嗣统以来,有何不善,而诽谤之言,扇满天下。」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攻姚襄,姚襄大败,桓温遂入洛阳。奏请还都,东晋政府惧不敢应。
AD357姚襄欲入关中,前秦广平王苻黄眉迎击,斩之,其弟姚苌率众降。前秦帝苻生暴虐日甚,东海王苻坚杀之,继位,去帝号,称天王。前燕迁都邺城(河北临漳)。
AD358东晋徐州刺史荀羡攻山茌(山东长清),前燕泰山太守贾坚死之。前燕军寻反攻,荀羡败还。
AD359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攻前燕,入石门(山东长清),战于东阿(山东阳穀),大败。
AD361晋哀帝司马丕东晋穆帝司马聃卒,哀帝司马丕嗣位。前凉中领军张天锡杀中护军张邕。
AD362前燕宁南将军吕护攻洛阳,东晋北中郎将庾希入洛阳助守,吕护中流矢卒,前燕军退屯野王(河南沁阳)。
AD363前凉张天锡遣兵夜入宫,杀其侄冲王张玄靓,即位。
AD364前燕陷东晋许昌,复攻洛阳,东晋守将冠军将军陈祐,以救许昌为名,引军逃走,留冠军长史沉劲守孤城。
AD365晋废帝司马奕东晋哀帝司马丕卒,弟废帝司马奕嗣位。前燕陷洛阳,擒沉劲,斩之。东晋梁州(陕西汉中)刺史司马勳叛,称成都王,率军入剑阁南下,攻成都。
AD366东晋鹰扬将军朱序击擒司马勳,斩之。
AD367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卒。前秦并州刺史苻柳据蒲坂(山西永济)、秦州刺史苻双据上邽(甘肃天水)、洛州刺史苻瘦据陕城(河南三门峡)、雍州刺史苻武据安定(甘肃泾川),同起兵叛。
AD368前秦苻瘦据陕城降前燕,请兵接应。前秦政府大惧,而前燕太傅慕容评不为出兵,前秦遂击斩四叛。
AD369东晋大司马桓温大举攻前燕,势如破竹,抵枋头(河南淇县),前燕帝慕容暐、太傅慕容评震恐,遣使赴前秦讨救,许割虎牢以西地。前秦遣将军苟池赴援。前燕起用吴王慕容垂,断东晋军粮道,桓温战不利,且闻前秦兵将至,乃引退,行七百里,至襄邑(河南睢县),前燕伏兵起,桓温大败,死三万人。至谯郡(安徽亳州),前秦兵邀击,桓温又大败,死一万余人。前燕太傅慕容评忌吴王慕容垂,与可足浑太后密谋杀之,事泄,慕容垂奔前秦,前秦任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前秦向前燕索虎牢(河南荥阳西北)以西地,慕容评悔之,不与,前秦天王苻坚大怒,遣辅国将军王勐攻前燕。
AD370前燕太傅慕容评统大军拒前秦,屯潞州(山西长治西南),王勐大破之,俘杀五万余人,进围邺城(河北临漳),擒前燕帝慕容暐,前燕亡,立国34年。
AD371晋简文帝司马昱东晋大司马桓温大败之后,欲以杀立威,乃诬废帝司马奕不能生育,子皆他人子,废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前凉向前秦称臣,前秦封张天锡为西平公。
AD372晋孝武帝司马曜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卒,子孝武帝司马曜嗣位。东晋大旱,人多饿死。高句丽创设中国式「太学」,以中国经典教育子弟。
AD373东晋大司马桓温卒,子桓玄嗣南郡公。前秦连陷东晋梁州(陕西汉中)、益州(四川成都)。
AD374欧洲民族大迁移,日耳曼蛮族诸部落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AD376前秦遣尚书郎阎负、梁殊,徵前凉王张天锡入朝,张天锡缚二人于军门,命军士交射之,曰:「射而不中,即不与我同心。」前秦遂大举攻前凉,军至姑臧,张天锡战败,出降,前凉亡,立国57年。代王拓拔什翼犍为其子拓拔实君所杀,前秦乘势灭代(内蒙和林格尔)。
AD377高句丽(吉林集安)、新罗(朝鲜庆州)、百济(朝鲜扶余)、西南夷,皆遣使向前秦朝贡。
AD378前秦长乐公苻丕攻东晋襄阳(湖北襄樊)。
AD379前秦陷襄阳,擒东晋守将梁州刺史朱序。
AD380前秦幽州刺史苻洛据和龙(辽宁朝阳)、镇北大将军苻重据蓟城(北京),同起兵叛。左将军窦冲进击,擒苻洛,斩苻重。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修受洗为基督徒,下诏关闭全国其他各种神庙,基督教始成国教。
AD381东晋大饥。前秦荆州(湖北襄樊)刺史都贵攻东晋竟陵(湖北钟祥),不克。狄奥多修于君士坦丁堡召集基督教各地主教会议,重新坚定尼西亚信经(三二五),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教义确立。
AD383前秦政府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军征西域。前秦天王苻坚大举攻东晋,东晋任尚书仆射谢石为大都督,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都督,相拒于淝水(安徽寿县东北东淝河)。苻坚麾兵退,欲乘东晋军半渡而击,不意退不可止,东晋兵乘乱进攻,前秦阳平公苻融马倒被杀,苻坚中流矢,大败,收残军奔还长安。
AD384前秦天王苻坚遣冠军将军慕容垂赴河北抚民,慕容垂至(河南)荥阳即叛,称燕王,史称后燕(十九国之八)。前秦北地刺史慕容泓于(陕西)华阴起兵,称燕济北王,史称西燕(十九国之九)。寻为其将所杀,立前燕皇太子慕容冲为帝,是为威帝。前秦天王苻坚,遣钜鹿公苻叡、龙襄将军姚苌攻西燕,兵败,苻叡被杀。姚苌惧,奔渭北牧马地,称秦王,史称后秦(十九国之十)。
AD385西燕威帝慕容冲围长安,城中饥困不能支,前秦天王苻坚亲往陇西收兵,至五将山(陕西岐山北),前秦王姚苌发兵邀击,俘苻坚,缢死于新平(陕西彬县)新佛寺。子长乐公苻丕闻讯,于晋阳(山西太原)即位,是为哀平帝。西燕威帝慕容冲入据长安。后燕王慕容垂陷前秦中山(河北定州),定都。前秦前将军乞伏国仁称单于,建都勇士堡(甘肃榆中东北),史称西秦(十九国之十一)。罗马帝国基督教徒七人被教会指为「异端」,于特里尔城处死,基督教迫害自此始。
AD386拓拔部落酋长拓拔珪,大会诸酋长于牛川(内蒙呼和浩特东),称代王,寻改称魏王,史称北魏。后燕王慕容垂于中山(河北定州)称帝,是为武成帝。西燕威帝慕容冲既入据长安,惧后燕势盛,不敢东归,为久安计。鲜卑人咸怨,遂杀之。立将军段随为西燕王,弃长安东归。段随寻为部下所杀,立慕容顗为王,寻又被部下所杀。立慕容瑶为帝,寻又被部下所杀。立慕容忠为帝,寻复被部下所杀。再立慕容永为帝,东进至长子(山西长子),遂定都。前秦建初哀平帝苻丕与西燕战于襄陵(山西襄汾),大败,苻丕奔东垣(河南新安),东晋扬威将军冯该自陕城邀击,杀之。南安王苻登闻讯,于南安(甘肃陇西)即位,是为高帝。后秦王姚苌入据长安,称帝,是为武昭帝。西秦迁都苑川(甘肃兰州东),乞伏国仁称苑川王。前秦骁骑将军吕光征西域还,道不能通,至姑臧(甘肃武威),为苻坚发丧,称酒泉公,史称后凉(十九国之十二)。
AD387后凉大饥,人相食,死者大半。后秦武昭帝姚苌陷徐嵩堡,掘前秦苻坚尸,鞭之无数,裸其体,裹以荆棘葬之。
AD388西秦苑川王乞伏国仁卒,弟乞伏乾归嗣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甘肃兰州)。
AD389前秦屡胜后秦,后秦武昭帝姚苌惧,以为係苻坚神助,于军中凋苻坚木像祭祷之,曰:「臣兄姚襄,嘱臣报仇,新平(陕西彬县)之祸,臣行兄命,非臣罪也,今为陛下立像,乞勿追臣过。」久之战仍不利,军又每夜数惊,乃斩木像首。后凉吕光称三河王。
AD390西燕与东晋,前秦与后秦,北魏与其北境邻国柔然,连年相互攻战,赤地千里。
AD391北魏王拓拔珪遣弟拓拔觚,赴后燕朝觐进贡,后燕武成帝慕容垂衰老,子弟用事,向拓拔觚索取良马。拓拔珪不与,拓拔觚遂不得归。北魏后燕绝交。北魏击匈奴部落酋长刘卫辰,陷所居悦跋城(内蒙伊金霍洛旗),刘卫辰出奔,被部下所杀,少子刘勃勃逃奔后秦。
AD393后秦武昭帝姚苌卒。
AD394后秦皇太子姚兴即帝位,是为文桓帝。前秦高帝苻登闻姚苌卒,大举攻后秦,战于废桥(陕西武功境),大败,奔马毛山(宁夏固原南),后秦兵追至,被杀。子苻崇于湟中(青海湟中)即位,西秦遣兵逐之,苻崇反攻,战死。前秦亡,立国44年。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击西燕,陷长子(山西长子),擒西燕帝慕容永,斩之,西燕亡,立国11年。西秦乞伏乾归称秦王。
AD395后燕皇太子慕容宝率军九万八千攻北魏,北魏王拓拔珪退军示弱,后燕军直抵黄河,不敢渡,烧船夜遁,北魏军尾蹑至参合陂(山西阳高),纵兵击之,后燕军大溃,死数万,降四五万,得逃归者仅数千人,慕容宝单骑奔免。北魏尽坑后燕降卒。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修卒,罗马帝国东西分裂。
AD396晋安帝司马德宗后燕武成帝慕容垂亲击北魏,军至参合陂,见积骸如山,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慕容垂惭卧疾,寻卒。子惠愍帝慕容宝嗣位。北魏王拓拔珪乘后燕丧,大举进攻,后燕南境除中山(河北定州)、邺城(河北临漳)、信都(河北冀州)三城外,悉入于北魏。东晋张贵人宠冠后宫,年近三十,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戏谓之曰:「汝以年当废矣,吾属意年轻女孩。」张贵人恚,夜用被闷杀司马曜。子安帝司马德宗嗣位。后凉吕光称天王。西哥德部落酋长阿拉力克攻入希腊,陷雅典,所至烧杀。
AD397北魏陷信都,围中山,后燕惠愍帝慕容宝弃中山奔蓟城(北京),再奔龙城(辽宁朝阳)。 东晋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依附会稽王司马道子,穷凶贪污。兖徐二州刺史王恭起兵讨之,司马道子惧,杀王国宝、王绪;王恭始罢兵。鲜卑部落酋长秃髮乌孤,称西平王,史称南凉(十九国之十三)。匈奴部落酋长沮渠男成叛后凉,陷建康(甘肃肃南),立建康太守段业为建康公,史称北凉(十九国之十四)。
AD398后燕范阳王慕容德弃邺城,南奔滑台(河南滑县),称燕王,史称南燕(十九国之十五)。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自龙城大举南下攻北魏,欲复旧疆,士卒不堪役征,哗变。慕容宝返龙城,军又内变。再奔慕容德,闻其已称王,惧而北返。尚书兰汗遣使来迎,慕容宝遂再还龙城,既至,兰汗杀之。子慕容盛袭斩兰汗,即帝位,是为昭武帝。北魏王拓拔珪称帝,是为道武帝。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南凉秃髮乌孤称武威王。东晋王恭再讨谯王司马休之,部将刘牢之内叛,擒王恭送建康(江苏南京)斩之。
AD399北凉西平王段业称凉王。南凉武威王秃髮乌孤卒,弟秃髮利鹿孤嗣位,迁都西平(青海西宁)。南燕王慕容德攻陷广固(山东青州),定都。后秦文桓帝姚兴以灾异屡见,改称天王。东晋琅邪人孙恩起兵,旬日之中,众数十万,镇北将军刘牢之迎击,大破之,孙恩泛海遁。后凉天王吕光卒,子隐王吕绍嗣位。太原公吕纂杀吕绍,继位。中国高僧法显至印度求佛经。
AD400后燕武帝慕容盛改称天王。西秦迁都苑川(甘肃兰州东)。西秦王乞伏乾归攻后秦,大败,众皆降。乞伏乾归奔南凉,以南凉势弱不可恃,乃再奔长安,降后秦。西秦亡。北凉(甘肃)敦煌太守李暠叛北凉,据敦煌,称凉公。史称西凉(十九国之十六)。南燕王慕容德改称帝,是为献武帝。
AD401南凉秃髮利鹿孤称河西王。后凉天王吕纂为番禾(甘肃永昌)太守吕超所杀,族弟中领军吕隆嗣位。北凉王段业诬辅国将军沮渠男成谋反,杀之,其弟沮渠蒙逊叛,杀段业,继位,称张掖公。后燕天王慕容盛严刑峻法,自矜聪明,叛将袭杀之,其叔河间公慕容熙嗣位。
AD402东晋会稽世子尚书令司马元显擅权,忌右将军七州都督桓玄,发兵讨伐,司马元显自任大都督,授权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起兵自江陵(湖北江陵)东下,刘牢之迎降。桓玄进至新亭(江苏南京西),擒司马元显,斩之,复毒杀其父会稽王司马道子。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欲再叛,将士不从,自缢死弘。后凉大饥,人相食,饿死十余万,姑臧(甘肃武威)城门昼闭,民请出城为胡人奴婢者,日有数百,后凉天王吕隆恶其动摇众心,尽杀之,积尸盈路。南凉河西王秃髮利鹿孤卒,弟秃髮挥檀嗣位,称凉王,迁都乐都(青海乐都)。后秦攻北魏,北魏反攻,陷柴壁(山西襄汾西南),后秦军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乞和,北魏不许。
AD403南凉、北凉迭出军攻后凉,后凉天王吕隆不能自存,举国降后秦。后凉亡,立国18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大将军桓玄,桓玄即位,国号楚,封司马德宗为平固王。
AD404东晋中兵参军刘裕起兵讨桓玄,桓玄军连败,挟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奔还江陵,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南凉王秃髮檀畏后秦之强,自去年号,遣参军关尚赴后秦朝觐。
AD405东晋青州(山东青州)刺史刘毅陷江陵,杀桓玄余党,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还建康(江苏南京)复位。东晋益州(四川成都)参军谯纵起兵叛,杀益州刺史毛璩,据成都,称成都王,史称西蜀(十九国之十七)。西凉迁都酒泉(甘肃酒泉),以逼北凉。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卒,侄慕容超嗣位。后秦天王姚兴尊西域僧鸠摩罗什为国师,译佛经三百余卷,郡县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AD406南凉迁都姑臧(甘肃武威)。
AD407后秦与北魏通和,后秦安北将军刘勃勃时镇朔方(内蒙杭锦旗北黄河南岸),因其父刘卫辰为北魏所杀,闻之惧怒,起兵叛,称大夏天王,史称胡夏(十九国之十八)。后燕天王慕容熙葬其后苻氏,步行三十里,中卫将军冯跋因于龙城(辽宁朝阳)起兵,立夕阳公高云为帝,是为惠懿帝。擒慕容熙,斩之,后燕亡,立国24年。高云国号仍称燕,史称北燕(十九国之十九)。
AD408南凉王秃髮挥檀见后秦渐衰,复建年号。东晋冠军将军刘敬宣攻西蜀,至黄虎(四川三台),西蜀辅国将军谯道福拒之,相持六十余日,东晋军食尽引还。
AD409后秦封西蜀成都王谯纵为蜀王,西蜀用后秦年号。南燕帝慕容超朝会群臣,叹宫廷音乐不备,遣军陷东晋宿豫(江苏宿迁),大掠居民,选男女二千五百人,付太乐教之。东晋中军将军刘裕遂大举攻南燕,围广固(山东青州)。西秦乞伏乾归,见后秦势衰,自长安逃回,仍称秦王,西秦复国。北魏惠懿帝高云为其宠臣离班刺杀,征北大将军冯跋诛离班,嗣位,是为文成帝。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惨苛无恩,其子清河王拓拔绍有过,倒悬井中,垂死始牵出,囚其生母贺夫人,欲杀之,拓拔绍遂杀拓拔珪。其兄齐王拓拔嗣起兵斩拓拔绍及贺夫人,嗣位,是为明元帝。
AD410东晋军陷广固,擒南燕帝慕容超,送建康斩之。南燕亡,立国13年。刘裕愤广固久不下,欲尽屠其民,以妻女赏军士,经谏而止,然仍杀南燕王公以下三千人。东晋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攻南燕,起兵北上,欲攻建康(江苏南京)。镇南将军何无忌于豫章(江西南昌)拒之,兵败,被杀。卢循长驱直入,中外震骇。刘裕急返建康,遣建威将军孙处由海道击广州,己则率兵迎击,战于大雷(安徽望江),卢循兵溃,收残兵退还广州。南凉迁都乐都(青海乐都)。中国高僧法显,自印度渡海至锡兰,再渡海至爪哇。西哥德部落酋长阿拉力克陷罗马城,屠杀焚烧。西罗马帝国为救内难,撤出驻不列颠军团,盎格鲁部落及撒克逊部落乘虚侵入不列颠。
AD411卢循至广州,广州已为孙处所取。乃奔交州(越南北宁),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斩之。北凉攻南凉,陷姑臧(甘肃武威)。西秦王乞伏乾归向后秦称臣,后秦封为河南王。
AD412西秦迁都谭郊(甘肃临夏西北),乞伏乾归为侄振威将军乞伏公府所杀。子乞伏炽磐嗣位,迁都枹罕(甘肃临夏),擒乞伏公府,车裂以殉。东晋太尉刘裕攻荆州,杀刺史刘毅。北凉迁都姑臧(甘肃武威),沮渠蒙逊称河西王。西哥德部落越阿尔卑斯山,抵高卢建西哥德王国。
AD413胡夏天王刘勃勃筑统万城(陕西靖边北白城子),蒸土为墙,锥入一寸,则斩筑者,既成,定都。并称:「帝王係天之子,其徽赫与天连。」改姓为赫连。东晋太尉刘裕遣益州刺史朱龄石攻西蜀,以老弱佯攻黄虎(四川三台),主力悉从外水(岷江)取成都。西蜀辅国大将军谯道福果仍备黄虎,朱龄石遂得深入。西蜀王谯纵弃成都,投奔谯道福,谯道福愤极,以剑投之,谯纵自缢死,西蜀亡,立国9年。
AD414南凉乙弗部落叛,南凉王秃髮檀击之,西秦河南王乞伏炽磐乘虚袭乐都(青海乐都),一夕攻陷。秃髮挥檀士卒闻根本已失,大溃。秃髮挥檀进退失据,乃降西秦,寻被毒死。南凉亡,立国18年。西秦乞伏乾归称秦王。中国高僧法显自爪哇泛海返国。
AD415东晋太尉刘裕攻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兵败,奔后秦。
AD416后秦天王姚兴卒,子姚弘嗣位,称帝。东晋太尉刘裕大举攻后秦,连陷许昌、荥阳、洛阳。胡夏复侵后秦北边诸城,而后秦诸子方争位,内战日烈,无暇对外。
AD417西凉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东晋军陷后秦潼关,进至灞上(西安东),后秦帝姚泓出战,大败,遂降,执赴建康,斩于市。后秦亡,立国34年。刘裕威名既就,急欲篡位,乃任次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太尉谘议参军王修为安西长史、征虏将军王镇恶为安西司马、龙骧将军沉田子为中兵参军,留镇长安,己还建康(江苏南京)。
AD418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封刘裕为宋公。东晋留镇长安诸将互相残杀:沉田子诬王镇恶谋反,斩之。王修责沉田子专戮,亦斩之。人情离骇,莫相统摄。刘义真年方十二,悉召各地驻军入长安。胡夏天王赫连勃勃进据咸阳,刘义真惧,弃长安,士卒大掠而还,满载所掠宝货妇女,方轨徐行,一日不过百里。胡夏军尾追,至青泥(陕西蓝田)追及,纵兵猛攻,东晋军溃,全军覆没。刘义真独逃,伏草中得免。关中后秦故地,悉入于胡夏。刘裕闻青泥之败,未知其子存亡,下令刻日北伐,会知刘义真生还,乃止。胡夏王赫连勃勃入长安,称帝,是为武烈帝。东晋宋公刘裕以谶云:「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乃毒死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是为恭帝。
AD419东晋封刘裕为宋王,篡位阶梯已备。
AD420刘宋武帝刘裕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晋亡,东西晋共计立国156年。刘裕即位,是为武帝,国号宋,史称南宋。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欲攻西凉,乃先出军,扬言攻西秦浩亹(甘肃永登西南),既至,潜师而还。西凉公李歆果乘虚攻北凉,蓦与北凉军遇,大败,李歆被杀,北凉军陷(甘肃)酒泉。李歆弟(甘肃)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
AD421北凉军围敦煌,用水灌城,西凉公李恂不能支,乞降,不许,李恂自杀,沮渠蒙逊屠城。西凉亡,立国22年。
AD422刘宋少帝刘义符南宋武帝刘裕卒,子少帝刘义符嗣位。北魏大举攻南宋,连陷滑台(河南滑县)、泰山(山东泰安)、高平(山东钜野),逼虎牢(河南荥阳西北)。
AD423北魏陷虎牢(河南荥阳西北),擒南宋守将司州刺史毛德祖。尽取豫州地。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卒,子太武帝拓拔焘嗣位。
AD424刘宋文帝刘义隆南宋少帝刘义符游戏无度,司徒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废之,贬为营阳王,寻予杀害。迎立宜都王刘义隆,是为文帝。
AD425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嗣位。
AD426南宋文帝刘义隆追究杀少帝刘义符之罪,徐羡之自缢,傅亮斩于市。时谢晦任荆州(湖北江陵)刺史,起兵叛,刘义隆称檀道济不预废弑之谋,遣其击谢晦,谢晦大败,欲奔北魏,中途被擒,送建康斩首。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攻胡夏京都统万(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不克而还。
AD427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再攻胡夏,轻骑袭统万,陷之,胡夏帝赫连昌奔上邽(甘肃天水)。高句丽迁都平壤,与百济、新罗鼎立。
AD428北魏攻上邽,胡夏帝赫连昌出战,马蹶被擒。弟平原王赫连定在平凉(甘肃华亭)嗣位。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卒,子乞伏暮末嗣位。
AD429西秦迁都定连(甘肃临夏东南)。北魏出塞击柔然,至栗水(蒙古阿尔拜赫雷翁金河),大破之,分军搜击,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斩无算,柔然纥升盖可汗北奔。
AD430南宋文帝刘义隆自即位,有恢复河南(黄河以南中原)之志。春,遣右将军到彦之为帅,大举攻北魏。北魏悉弃河南,撤军北渡。南宋遂连取洛阳、虎牢、滑台、碻磝(山东茌平),东至潼关,沿黄河置守,朝野相庆。冬,黄河冰合,北魏大军渡黄河南下,分道反攻,南宋军溃,死伤狼藉,复失河南地。北燕文成帝冯跋卧病,弟中山公冯弘率兵入宫,冯跋惊死。冯弘即位,是为昭成帝,尽杀冯跋子百余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亲攻平凉,城陷,胡夏帝赫连定奔上邽(甘肃天水)。西秦王乞伏暮末为北凉所逼,势穷,降北魏,率众至南安(甘肃陇西),北魏遣尚书库结率兵来迎,乞伏暮末中悔,库结即还军。
AD431胡夏军攻南安,城中大饥,西秦王乞伏暮末出降,胡夏帝赫连定杀之,屠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亡,立国39年。北魏封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为凉王。胡夏畏北魏之逼,裹胁西秦降众十余万口,欲西击北凉而夺其地,方渡河,吐谷浑王慕容慕瞶邀击,擒赫连定。胡夏亡,立国二十五年。
AD432吐谷浑送赫连定于北魏,北魏斩之。
AD433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卒,子哀王沮渠茂虔嗣位。南宋临川(江西南城)内史谢灵运,好山泽之游,从者数百人,人民每误惊为山贼。贬谪(广东)广州,寻斩之。
AD434北燕向北魏乞和,北魏拒绝,既而许之,徵北燕太子入朝为质,北燕昭成帝冯弘不遣,北魏再攻北燕。
AD435北燕屡为北魏所败,日形危蹙,遣使泛海赴建康(江苏南京),向南宋称臣。南宋封北燕昭成帝冯弘为燕王,江南谓之黄龙国,然实不能有助。匈奴大汗国可汗阿提拉登位,凶暴慓悍,蛮族亦惧,时人称之为「上帝之鞭」。
AD436南宋文帝刘义隆,忌司空檀道济宿将,诬以谋反,并其子十一人,俱斩之。檀道济脱帻投地,曰:「自坏汝万里长城。」北魏闻其死,大喜。北魏大举攻北燕,北燕昭成帝冯弘密命高句丽(朝鲜平壤)来迎,俟高句丽兵至,焚龙城宫殿,火十日不绝,北魏安西将军古弼方醉,止军追击。冯弘遂入高句丽。北燕亡,立国三十年。
AD437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欲图北凉,将妹武威公主嫁北凉哀王沮渠茂虔。
AD438前北燕昭成帝冯弘在高句丽仍作威福,高句丽并其子俱杀之。
AD439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远征北凉,姑臧(甘肃武威)城陷,北凉哀王沮渠茂虔出降,北凉亡,立国43年。五胡乱华十九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始。
AD440南宋文帝刘义隆弟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总揽朝政,自谓弟兄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刘义隆忌之,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刺史,杀其党领军刘湛、司徒长史刘斌。
AD441北魏凉州牧沮渠无讳据(甘肃)酒泉叛,镇南将军奚眷击之,城中食尽,万余人饿死,沮渠无讳西奔流沙。
AD442沮渠无讳陷鄯善(新疆若羌),再西攻,陷高昌(新疆吐鲁番),屠城。遣使向南宋称臣,南宋封为河西王。
AD443北魏四道出军攻柔然,柔然远遁。
AD444北魏禁佛教,下令有私养沙门(和尚)巫师者,处死。并禁私立学校,违者教师处死,主持人杀全家。北魏杀尚书令刘絜,屠三族。
AD445北魏卢水胡盖吴起兵叛,东掠临晋(陕西大荔),北魏将军章直击之,杀三万余人。盖吴复西掠长安,将军叔孙拔击之,斩首三万。而盖吴众逾盛,称天台王。遣使赴建康(江苏南京),南宋封为北地公,赐印一百二十一颗,使自行封官任吏。
AD446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至长安击盖吴,于佛寺见有兵器,遂称与盖吴通,下令全国,尽诛沙门,无少长悉斩,焚烧寺庙,无复孑遗(佛教三武之祸一)。盖吴据杏城(陕西黄陵),为其叔所杀。
AD447北魏杀降王北凉哀王沮渠茂虔。
AD448北魏杀潞县(山西黎城)抗暴民众二千余家,放逐五千余家。北魏成周公万度归远征焉耆,大破之。又攻龟兹(新疆库车),西域再入中国版图。
AD449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再亲征柔然,出塞数千里,柔然遁走。
AD450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命司徒崔浩撰国史,曰:「务从实录。」书成,事皆详确,拓拔焘大怒,以为暴扬国恶,囚崔浩于槛车,送城南,卫士数十人,于其上便溺,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寻杀之,并其姻亲,皆屠三族。拓拔焘衔南宋封盖吴,率军南侵,攻悬瓠(河南汝南)不克,引还。南宋文帝刘义隆出兵北伐,命江夏王刘义恭为大元帅、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元帅,进围滑台(河南滑县)。上自王公,下至庶民,多献金帛以助国用,并向富民及僧尼借贷。 拓拔焘亲救滑台,战鼓之声,震动天地,号称百万。王玄谟惧,先遁,北魏兵追击,南宋军大溃。北魏分道并进,连陷悬瓠(河南汝南)、项城(河南沉丘),围寿阳(安徽寿县),直抵长江北岸,于瓜步(江苏六合)建行宫。刘义隆登石头城(南京西)北望,面有忧色。
AD451北魏勐攻盱眙(江苏盱眙),尸与城平,南宋太子左卫率臧质百计固守,终不能陷。会北魏军疾疫,始退。此役北魏凡破南宋六州之地,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皆斩,婴儿刺于槊上,盘旋为戏,赤地千里,不见人烟。
AD452北魏宦官宗爱,杀太武帝拓拔焘,立其子南安王拓拔余。寻又杀拓拔余。羽林郎中刘尼再杀宗爱,立皇太孙拓拔濬,是为文成帝。 南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内乱,再出兵北伐,任抚军将军萧思话为帅,进围碻磝(山东茌平),北魏军自地道潜出,南宋军大败,死伤涂地而退。刘义隆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悔何及。」匈奴阿提拉可汗攻入意大利半岛,围罗马城。感教皇为民请命,退军。
AD453南宋皇太子刘劭与女巫严道育相结,使咒其父文帝刘义隆速死,事泄,刘义隆怒极,欲废之。刘劭遂乘夜勒兵入宫,刘义隆尚未寝,见兵入,举几抵御,刀砍处,五指俱落,遂被杀,刘劭嗣位。武陵王刘骏时任江州(江西九江)刺史,称帝,是为孝武帝。起兵讨刘劭,攻陷台城(皇城),刘劭入井中,牵出斩首。阿提拉可汗卒,诸子争位,互相残杀,汗国亡。
AD454南宋冠军将军臧质,立南郡王刘义宣为帝,据(湖北)江陵,兵败,俱被杀。
AD455南宋政府命亲王部属,向亲王不得称「臣」,仅能称「下官」。
AD458南宋孝武帝刘骏诬中书令王僧达谋反,斩之。北魏文成帝拓拔濬亲击柔然,柔然处罗可汗远遁。
AD459南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江苏扬州)叛,车骑大将军沉庆之击斩之。孝武帝刘骏命屠城,沉庆之力争,请自五尺以下者宥免,其余男子皆斩,女子悉配军士。然犹杀三千余口。长水校尉宗越监刑,皆先剖肠挖眼,或先笞面鞭腹,并用苦酒浇其创伤,务使其苦极而后斩之。刘骏奢淫猜暴,东扬州(浙江绍兴)刺史颜竣屡谏,刘骏遂诬其与刘诞通谋,下狱,先折其双足,然后处死。
AD460柔然攻陷高昌(新疆吐鲁番),立阙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建国自此始。
AD461南宋海陵王雍州刺史刘休茂据襄阳(湖北襄樊)叛,参军尹玄庆起兵,生擒斩之。
AD462南宋孝武帝刘骏杀前侍中沉怀文。
AD463南宋孝武帝刘骏大修宫殿,坏其祖父武帝刘裕所居阴室,与群臣观之,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群臣盛称刘裕俭素之德,刘骏惭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
AD464南宋孝武帝刘骏卒,子刘子业嗣位。
AD465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卒,子献文帝拓拔弘嗣位。南宋帝刘子业昏暴,杀吏部尚书戴法兴。又杀祖叔太宰江夏王刘义恭,断其四肢,分裂肠胃,挑取眼珠,以蜜渍之,谓之「渍鬼目粽」。又欲杀族兄义阳王刘昶,刘昶奔北魏。纳姑母新蔡公主于后宫,杀其夫宁朔将军何迈。始兴公沉庆之谏,杀沉庆之。忌诸叔父,悉拘于内殿,捶殴辱虐,无复人理,又欲杀亲倖寿寂之,寿寂之俟刘子业于竹林堂射鬼,率众抽刀而入,刘子业逃走,追斩之。叔湘东王刘彧嗣位,是为明帝。
AD466北魏晋安王刘子勋据江州(江西九江)称帝,明帝刘彧遣建安王刘休仁击斩之。刘子勋乃孝武帝刘骏子,于是下令悉杀刘骏诸子。刘骏共二十八子,一夕尽死。 南宋徐州刺史薛安都据彭城(江苏徐州)降北魏。
AD467南宋镇军将军张永攻彭城,大败,士卒冻死者十之七八。南宋明帝刘彧复遣中领军沉攸之再攻彭城,又大败,北魏追击,遂取南宋淮河以北四州,及豫州、司州一部。南朝疆域从此日缩。
AD468北魏攻南宋,陷兖州(山东兖州)、东徐州(山东沂水)、冀州(山东济南),围青州(东阳??山东青州)。
AD469北魏陷东阳。
AD470北魏献文帝拓拔弘诬济南王慕容白曜谋反,杀之。又杀仪曹尚书李敷及其弟李奕。
AD471南宋明帝刘彧猜忌忍虐,卧病,以子刘昱幼弱,深忌诸弟,乃均诬以谋反,杀建安王刘休仁、晋平王刘休祐、巴陵王刘休若,唯桂阳王刘休范以愚劣得全。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传位其子拓拔宏,是为孝文帝,己称太上皇。
AD472南宋明帝刘彧疾笃,虑死后王皇后兄江安侯王景文主朝政,杀之。寻卒。子刘昱嗣位。
AD474南宋桂阳王刘休范于江州(江西九江)反,攻建康(江苏南京),平南将军萧道成击斩之。
AD476北魏冯太后因太上皇拓拔弘杀其情夫李奕,深恨之,遂毒死拓拔弘。南宋建平王刘景素据京口(江苏镇江)叛,骁骑将军任农夫击斩之。西罗马帝国亡。
AD477南宋帝刘昱喜怒无常,一日不杀,即惨然不乐。尚书左仆射萧道成阴结刘昱亲倖杨玉夫,杨玉夫伺刘昱寝,抽刀斩之,执其首以报萧道成。立刘昱弟安成王刘准,是为顺帝。 南宋荆州刺史沉攸之于江陵起兵讨萧道成。
AD478沉攸之素失人情,但劫以威力,攻郢州(湖北武汉),不克,至鲁山(武汉汉水南岸),军士溃散,沉攸之自缢死。
AD479南宋封萧道成齐王,萧道成迫顺帝刘准下诏让位,刘准逃于佛盖之下,不敢出,勒兵索得之,挟持出宫。南宋亡,立国60年。萧道成即位,是为高帝,国号齐,史称南齐。寻杀刘准及南宋刘姓皇族,无少长皆斩。
AD480北魏攻南齐寿阳(安徽寿县),不克。南齐汝南太守常元真据城降北魏。
AD481沙门(和尚)法秀于北魏首都平城(山西大同)起兵,兵败被杀。事连兰台御史张求等,皆屠三族。
AD482南齐高帝萧道成卒,子武帝萧赜嗣位。
AD483南齐武帝萧赜诬散骑常侍荀伯玉、五兵尚书垣崇祖谋反,杀之。又杀车骑将军张敬儿。
AD484北魏政府始给百官俸禄,自北魏开国,历99年,百官至是始有俸禄。
AD488北魏军攻百济(朝鲜扶余),败还。
AD490南齐巴东王萧子响于荆州杀八使臣,卫尉胡谐之擒萧子响,斩首。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卒。
AD491北魏遣员外散骑常侍李彪,赴南齐修好。
AD493南齐昭明太子萧长懋卒。其父南齐武帝萧赜寻亦卒,萧长懋子萧昭业嗣位。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平城(山西大同)地寒,盛暑落雪,风沙常起,欲迁都洛阳,乃营洛阳宫室,扬言攻南齐,统军南下。
AD494南齐西昌侯萧鸾杀萧昭业,立其弟新安王萧昭文,寻又废之,自立为帝,是为明帝。毒萧昭文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抵洛阳,定都,罢南伐。
AD496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下诏改姓,皇族拓拔改为元,贵族及功臣拓拔改为长孙,达奚改为奚。元宏效法汉人,甚重门第,重订氏族等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氏及陇西李氏,是为五大姓。
AD497南齐明帝萧鸾猜暴,每索香火,呜咽流涕,明日必有诛杀,今年,诬尚书令王晏谋反,杀之。
AD498南齐明帝萧鸾卧疾,以近亲寡弱,深忌高帝萧道成及武帝萧赜诸子,遂杀河东王萧铉等十王,萧道成及萧赜诸子俱尽。既已杀矣,萧鸾命有司奏十王罪状请诛之,萧鸾下诏不许,复使有司再奏,始许之,用以掩天下耳目。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为萧道成、萧赜时旧臣,不自安,起兵叛,兵败被杀。萧鸾寻卒,子萧宝卷嗣位。北魏陷南齐南阳(河南南阳)、赭阳(河南方城)。
AD499北魏孝文帝元宏卒,子宣武帝元恪嗣位。南齐萧宝卷昏暴,杀右仆射江祐、司空徐孝嗣、右将军萧坦之、领军将军刘喧。始安王萧遥光、太尉会稽太守王敬则先后起兵叛,军败,皆被杀。萧宝卷益自骄恣,出游不欲人见,见即格杀,处处戒严,四民废业。有一孕妇临产不去,因剖腹视其男女。有沙门老病不能去,藏草间,乱箭射杀之。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奔走来往,略不休息。
AD500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惧诛,据寿阳(安徽寿县)降北魏。南齐帝萧宝卷遣平西将军崔慧景往讨,崔慧景既得兵权,还攻台城(皇城),宫门皆闭,萧宝卷大恐,召新任豫州刺史萧懿救援,崔慧景军溃,单骑北奔,为渔人所杀。乱既平,萧宝卷更横,诬萧懿谋反,斩首。萧懿弟雍州(湖北襄樊)刺史萧衍遂叛,于襄阳起兵。
AD501萧衍于江陵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南齐帝,是为和帝。统军顺长江东下,陷郢州(湖北武汉),城内被杀或疫死者七、八万人,比屋皆积尸。再陷新亭(江苏南京西南)、石头(南京西)、围台城(皇城)。南齐帝萧宝卷敛兵固守,于殿中戎服骑马出入,一如平日,军事全委征虏将军王珍国,既而又欲杀王珍国,王珍国大惧,潜兵入宫,斩萧宝卷,执其首驰献萧衍,萧衍遂入建康(江苏南京)。
AD502南齐政府封萧衍为梁王。南齐和帝萧宝融自江陵还都建康(江苏南京),至姑孰(安徽当涂),让位于萧衍。南齐亡,立国二十四年。 萧衍称帝,是为武帝,国号梁,史称南梁。 杀萧宝融。 南齐鄱阳王萧宝寅、江州刺史陈伯之,先后奔北魏。
AD503南梁原乡(浙江安吉)令,为奸吏所诬,下狱当死。其子吉翂年十五,擂登闻鼓,乞代父命,百般拷掠,均不异辞,乃赦其父罪。 北魏散骑常侍赵修,寒门微贱,为众所恶,高皇后之叔高肇密搆其罪,鞭打三百而死。
AD504北魏攻南梁,陷义阳(河南信阳)。
AD505北魏镇西将军邢峦攻南梁,陷(陝西)汉中,军入(四川)剑阁,悉取梁州十四郡地。 南梁攻北魏,命临川王萧宏为帅,进屯洛口(安徽怀远)。
AD506南梁军攻北魏,连陷北魏宿预(江苏宿迁)、合肥。北魏军反攻,复取宿预,进迫洛口(安徽怀远),会暴风雨,南梁军一夕惊溃,萧宏单骑逃还建康。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围锺离(安徽凤阳)。 北魏建武将军傅竖眼攻陷仇池(甘肃西和南),置武兴镇,寻改为东益州。仇池亡(割据211年)。
AD507南梁豫州(安徽合肥)刺史韦叡救锺离,大败北魏军,斩及投水死者十馀万,生擒五万,元英、杨大眼烧营撤退。
AD508北魏宣武帝元恪诬其叔彭城王元勰谋反,杀之。
AD509元恪于乾式殿亲讲维摩诘经,建永明寺,有房千馀幢,全国寺庙一万三千馀,佛教大行。
AD510南梁行大明历。
AD511南梁武帝萧衍,用法缓于权贵,急于平民。皇族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以免。而平民有犯罪者,则治之如法,其缘坐则老弱亦不免,一人逃亡,举家下狱。
AD512北魏传统,立太子即杀其母。今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立子元诩为太子,始不杀其母胡贵嫔。
AD513南梁侍中沉约,为武帝萧衍诘责,忧怖死。
AD514南梁武帝萧衍命筑坝阻淮水,欲灌北魏寿阳(安徽寿县),发民夫及战士二十万,南岸起浮山(安徽五河),北岸迄屿石,分道筑堤,合于中流。
AD515北魏宣武帝元恪卒,子孝明帝元诩嗣位,年方六岁。中领军将军于忠杀司徒高肇,废高太后。尊元诩生母胡贵嫔为太后,临朝。胡太后复妹夫元乂爵,仍为江阳王。
AD516南梁淮水大坝成,长九里,宽一百五十尺,军垒列居坝上。入秋,淮水暴涨,坝坏,崩声如雷,闻三百里,沿淮村镇十馀万人,悉漂入海。 北魏胡太后于洛阳建永宁寺,于伊阙口(洛阳南)建石窟寺。
AD519北魏征西将军张彝子张仲禹,主铨叙甄选,排斥武人,使不得入清流。羽林虎贲千馀人焚其宅,拽张彝下堂,极意捶辱,投其子张始均于火,父子俱死。张仲禹重伤逃免。
AD520北魏清河王元怿美风仪,胡太后逼与通奸。中领军将军元乂恃宠骄恣,元怿每裁之以法。元乂乃杀元怿,囚胡太后于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闭,内外隔绝,孝明帝元诩亦不得见。 柔然内乱,阿那瓌可汗奔北魏,魏封为柔然王。北魏中山王元熙于邺城(河北临漳)起兵讨元乂,兵败被杀,弟元略奔南梁。
AD521北魏遣兵护送阿那瓌可汗返国。
AD522北魏行正光历。
AD523北魏尚书左丞元孚持白虎幡,宣慰阿那瓌可汗,阿那瓌已有众三十万,不再臣服,遂拘元孚,引兵南掠,抵平城(山西大同)始释归。北魏遣尚书令李崇击之,阿那瓌北遁,追三千里而还。 北魏江阳王元乂执政,贪污日甚,百姓穷困,人人思乱。及柔然侵边,怀荒(河北张北)镇民请粮,镇将于景不肯给,镇民不胜忿,杀于景叛。沃野(内蒙乌拉特前旗)镇民破六韩拔陵亦杀镇将叛,引兵四掠。北魏自是衰乱。
AD524北魏武川(内蒙武川)、抚冥(内蒙四王子旗)、怀朔(内蒙固阳)、怀荒(河北张北)、柔玄(河北尚义)、御夷(河北赤城)等六镇先后叛。东西敕勒部落亦先后叛,敕勒酋长胡琛称高平王。 豳(甘肃宁县)、凉(甘肃武威)、秦(甘肃天水)、营(辽宁朝阳)诸州民变蠭起,烽火相望。
AD525胡太后复临朝,杀江阳王元乂。胡太后与谏议大夫孙俨、中书舍人徐纥通奸,二人恃内宠,表裡相结,权倾中外,国事益不可为。 南梁豫章王萧综自认係南齐帝萧宝卷遗腹子,奔降北魏。
AD526北魏五原人鲜于修礼叛,寻为部下所杀,其将葛荣代领其众。破六韩拔陵诱斩胡琛,胡琛大将万俟丑奴代领其众,屯高平(宁夏固原)。州郡变乱相继,互相攻杀,境内几无净土。
AD527南梁武帝萧衍第一次舍身同泰寺四日,大赦。天竺僧达摩至广州。北魏西讨大都督萧宝寅据长安叛,称帝,国号齐。
AD528萧宝寅为其将所攻,携妻子奔高平(宁夏固原),投万俟丑奴,万俟丑奴称帝,任萧宝寅为太傅。 北魏孝明帝元诩年渐长,恶其母胡太后所为。密诏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荣,举兵向内,以诛孙俨、徐纥,并胁胡太后。胡太后遂毒死元诩,立临洮王世子元钊为帝,生方三月。尔朱荣遂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自晋阳(山西太原)起兵攻洛阳,执胡太后及元钊,沉入黄河。召百官迎驾,百官至河阴(河南孟津)河桥,尔朱荣责以贪虐,纵兵击杀,自丞相高阳王元雍以下,死二千馀人,朝臣一空。 葛荣南攻邺城(河北临漳),尔朱荣擒之,斩于洛阳。南梁武帝萧衍乘北魏大乱,立降王元颢为魏王,遣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率军护送还国。
AD529南梁陈庆之陷北魏睢阳(河南商丘),元颢遂称北魏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渡黄河奔河内郡(河南沁阳),元颢入洛阳。尔朱荣反攻,元颢兵溃,南奔,中途被杀。陈庆之削髮为沙门,间道还南梁,所率士卒全没。 南梁武帝萧衍第二次舍身同泰寺七十三日,素床瓦器,亲自洒扫,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法典完成(历时14月)。
AD530北魏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击擒万俟丑奴、萧宝寅,送洛阳置街市,士女聚观三日,俱杀之。 北魏太原王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专制朝政,孝庄帝元子攸惩河阴(河南孟津)之屠,恐难自保,乘尔朱荣入宫,斩之。尚书左僕射尔朱世隆烧西阳门出,收兵,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汾州刺史尔朱兆攻陷洛阳,执元子攸,送晋阳(山西太原),缢死于三佛寺。
AD531北魏尚书令尔朱世隆以元晔皇族血统疏远,废之。另立广陵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尔朱氏分据州郡,竞为贪暴,富商大户,多诬以谋反,投男子于河,籍没其财货女子。 北魏冀州刺史高欢起兵讨尔朱氏,立勃海太守元朗为帝,是为废帝。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卒。
AD532北魏大都督斛斯椿叛尔朱氏,斩尔朱世隆。高欢攻入洛阳,囚节闵帝元恭。复以元朗皇族血统疏远,废之,另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自任丞相。元修既即位,杀前任三帝元晔、元朗、元恭。
AD533北魏大都督窦泰攻秀容(山西朔州),尔朱兆兵溃,逃入穷山,自缢死,尔朱氏全灭。 北魏孝武帝元修深忌丞相高欢,密与关中大行台贺拔岳相结。罗马法典摘要、查士丁尼法制完成(历时三年)。
AD534正月,北魏关西大都督侯莫陈悦诱杀贺拔岳。四月,夏州刺史宇文泰击斩侯莫陈悦,继任关中大行台。 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自洛阳西奔宇文泰。 八月,元修入长安,授宇文泰为大将军。 十月,高欢至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静帝,自洛阳迁都邺城(河北临漳),史称东魏。 十二月,元修闺门无礼,从妹明月公主等不得嫁者三人,宇文泰使人杀明月公主。元修怒,欲杀宇文泰,宇文泰乃杀元修。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遣大将贝利沙留渡地中海,灭汪达尔王国,收北非入版图。
AD535北魏大将军宇文泰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史称西魏。(北魏分裂为二。)
AD536东魏丞相高欢袭西魏,陷夏州(陝西靖边北)。 西魏大饥,人相食,饿死者十之七八。
AD537正月,东魏大都督窦泰攻潼关,西魏丞相宇文泰击斩之。 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攻西魏,长驱直入,宇文泰迎击,战于沙苑(陝西大荔东南),高欢大败,死八万人。
AD538东魏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围金墉城(洛阳西北)。西魏丞相宇文泰亲救之,东魏丞相高欢亦统大军增援,战于邙山(洛阳西北),西魏初败后胜,斩高敖曹,东魏军大溃。 关中东魏降将都督赵青雀等,及降卒散在民间者,闻西魏军初败,纷叛,陷咸阳及长安子城,宇文泰急回军,次第击平。 东魏行兴光历。
AD540南梁共辖一百零七州。然二十馀州不知处所,二十馀州徒有州名而无土地,或蛮荒之民,一村落即一州,南梁政府不能悉知。郡亦然,是以州郡虽多,户口日少。
AD542东魏高欢攻西魏玉壁(山西稷山),不能克。
AD543东魏御史中丞高仲密据虎牢(河南荥阳西北)叛降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进军接应,东魏丞相高欢迎击,兵至邙山(洛阳北),会战,西魏大败。虎牢仍入东魏。
AD544东魏授高欢子高澄为大将军。
AD545突厥兴起西北,西魏政府遣使其国,始与中国通。
AD546南梁武帝萧衍第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卿以钱亿万奉赎皇帝菩萨。
AD547萧衍第四次舍身同泰寺,一如529年故事。 东魏丞相高欢卒,子高澄继任为大将军,河南行台侯景素与高澄有隙,遂据颍川(河南长葛)叛,将所辖河南十三州降西魏,寻又降南梁。南梁武帝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发兵大举攻东魏,任贞阳侯萧渊明为元帅。 东魏遣东南道大行台慕容绍宗迎击,战于彭城(江苏徐州),南梁军溃,萧渊明被东魏生擒。
AD548东魏慕容绍宗攻侯景,侯景军亦溃,南奔,袭据寿阳城(安徽寿县)。南梁武帝萧衍任侯景为豫州牧。侯景不自安,诈作东魏大将军高澄致萧衍书,请以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报书曰:「渊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大怒,遂叛,率军南下,陷历阳(安徽和县)。萧衍遣临贺王萧正德拒之,萧正德反为向导。侯景遂渡长江,立萧正德为南梁帝,进围台城(皇城)。
AD549南梁:三月,侯景陷台城,萧衍任其为大丞相。侯景废萧正德为大司马。 五月,萧衍卧病净居殿,口苦索蜜,不可得,连呼「荷荷」而卒。子简文帝萧纲嗣位。东魏:四月,陷西魏颍州(河南长葛),执西魏河南大行台王思政。 八月,大将军高澄为其僕兰京所杀,弟高洋继位。
AD550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让位于齐王高洋,东魏亡。高洋称帝,是为文宣帝,国号齐,史称北齐。 南梁封侯景为汉王。湘东王萧绎自江陵发兵攻河东王萧誉于(湖南)长沙,斩萧誉。再攻邵陵王萧纶于郢州(湖北武汉),萧纶出奔。岳阳王萧??自襄阳(湖北襄樊)出兵救萧誉,败还,遂据襄阳降西魏,西魏封萧??为梁王。 南梁连年兵灾旱蝗,人民流亡,相与入山谷江湖,採草根而食,所在倒毙,死者蔽野,富家无食,皆衣罗绮,怀珠玉,辗转床帷饿死,千里绝烟,人迹罕见。而侯景在东,萧绎在西,攻战不已。
AD551西魏文帝元宝炬卒,子元钦嗣位。 南梁汉王侯景西攻巴陵(湖南岳阳),败还,欲立威权,遂废简文帝萧纲,寻杀之。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寻又废之,自立为帝,国号汉。
AD552南梁湘东王萧绎遣尚书令王僧辩击侯景,军至建康(江苏南京),侯景出战,大败,以皮囊盛其江南所生二子,挂之鞍后,率百骑东奔,投吴郡(江苏苏州)其将谢答仁。王僧辩入建康,杀前任帝萧栋,纵兵大掠,居民男女裸露,号泣满道。 侯景至吴郡,为南梁军邀击,乃推二子于水,单舟欲入海,其将羊鵾以鮹刺死之,以盐塞其腹中,送尸建康,士民争食之。 萧绎于江陵称帝,是为孝元帝。武陵王萧纪亦于成都称帝,顺长江东下,声言讨侯景。
AD553萧纪至峡口(湖北宜昌),萧绎惧,请西魏出兵入蜀击其后,西魏遣大将军尉迟迥自散关(陝西宝鸡西南)南下,逼成都。萧纪进退维谷,军溃被杀。尉迟迥陷成都,西魏遂有益州之地。东罗马帝国灭东哥德王国。
AD554西魏帝元钦密谋诛太师宇文泰,事泄,宇文泰杀之,立其弟齐王元廓,复姓拓拔。 南梁孝元帝萧绎致书西魏太师宇文泰,请依旧图定疆界,词颇不逊,宇文泰笑曰:「天之所废,谁能兴之。」遣柱国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军击南梁,迳围江陵,百道攻城,城陷。萧绎尽焚藏书,出降。梁王萧詧使铁骑拥萧绎入宫,备加诘辱,寻遣尚书傅准监刑,以土囊闷死。
AD555正月,梁王萧詧称帝,是为宣帝,都江陵。 五月,北齐帝高洋遣兵送南梁贞阳侯萧渊明还建康(江苏南京),太尉王僧辩迎之,立为帝,是为闵帝。 九月,南梁征西大将军陈霸先起兵杀王僧辩,废萧渊明。 十月,陈霸先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南梁帝,是为敬帝。
AD556西魏恭帝三年北齐出兵援萧渊明,遣仪同三司萧轨攻南梁,渡长江,进抵玄武湖北。南梁尚书令陈霸先迎击,擒斩萧轨,北齐军大败。 北齐文宣帝高洋凶暴狂虐,尝于道上问一妇人:「天子如何。」曰:「癫癫痴痴,何成天子。」即斩妇人。作大锅长锯,陈之于庭,每醉则手杀人以为喜乐。有司取邺城死囚置诸宫中,高洋欲杀人,则执以应。 西魏太师宇文泰卒,子宇文觉继位,年十五岁,族兄中山公宇文护执政,命西魏恭帝拓拔廓让位,拓拔廓遂出宫。北魏亡,立国171年。
AD557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晋公宇文护专权,宇文觉欲图之,事泄,宇文护杀宇文觉。宁都公宇文毓嗣位。 南梁敬帝萧方智让位于陈霸先。陈霸先称帝,是为武帝,国号陈。
AD558北齐立南梁永嘉王萧庄为南梁帝,都郢州(湖北武汉),任王琳为大将军。 北齐文宣帝高洋暴虐日厉,杀其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及都督尉子辉。北齐用法残忍,讯囚时或烧犁耳,使立其上,或烧车辆,使以臂贯之,无不诬伏。
AD559北齐文宣帝高洋杀胶州(山东诸城)刺史林弼、尚书右僕射高德政。又尽屠北魏皇族元氏,或祖曾为王,或身尝显贵,皆斩于市,其婴儿抛空中以矛承之,先后杀七百二十一人。高洋寻卒,群臣号哭,无下泪者,子高殷嗣位,是为废帝。 陈武帝陈霸先卒,侄文帝陈蒨嗣位。北周天王宇文毓称帝,是为明帝。
AD560陈太尉侯瑱攻郢州(湖北武汉),萧庄、王琳兵败,奔北齐。 北周明帝宇文毓有胆识,晋公宇文护甚惮之,毒宇文毓死。鲁公宇文邕嗣位,是为武帝。 北齐太皇太后娄氏废废帝高殷,立常山王高演为帝,是为孝昭帝。高演寻杀高殷。
AD561北齐孝昭帝高演卒,弟武成帝。高湛嗣位。
AD562南梁宣帝萧詧卒,子孝明帝萧岿嗣位。陈闽州(福建福州)刺史陈宝应叛,司空侯安都大破之。
AD563陈司空侯安都恃功骄慢,陈文帝陈蒨诬以谋反,斩之。北周柱国杨忠,与突厥木杆可汗,联兵攻北齐,会师晋阳(山西太原)城下,北齐武成帝高湛统军出邺城(河北临漳)迎战。
AD564春,北齐与北周、突厥,战于晋阳,北周大败而还。突厥亦出塞,纵兵沿途大掠,七百馀里人畜无遗。 冬,北周晋公宇文护再攻北齐洛阳,又败还。 陈护军将军韦昭达击叛将陈宝应,擒斩之。北齐山东大水,饥,死者不可胜计。
AD565北齐武成帝高湛,传位于其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卒。
AD566陈文帝陈蒨卒,子少帝陈伯宗嗣位,安成王陈顼辅政。
AD567陈大臣内斗,安成王陈顼杀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僕射到仲举。湘州刺史华皎惧,据长沙降南梁。南梁与北周均出兵赴援。陈领军将军吴明彻攻之,败梁、周联军,取长沙。华皎奔江陵。 北齐山东大水,饥,僵尸满道。 北齐太上皇高湛逮祕书监祖珽,下光州(山东莱州)地窖狱,用烟熏其双目使盲。
AD568陈领军将军吴明彻乘胜攻南梁首都江陵,不能克。 陈安成王陈顼诬少帝陈伯宗与华皎通谋,废之为临海王。 北齐太上皇高湛卒。伦巴部落侵入东罗马帝国,建伦巴王国,唯罗马、拉温那二城仍为东罗马帝国坚守不降。自是基督教罗马城主教渐代罗马帝国皇帝,人亦渐以教皇称之。
AD569陈陈顼称帝,是为宣帝。陈广州刺史欧阳纥叛。北周齐公宇文宪攻北齐,围(河南)宜阳。
AD570北齐太傅斛律光救宜阳,北周军退。陈车骑大将军章昭达击欧阳纥,擒斩之。回军攻南梁,围江陵,败还。
AD571北齐帝高纬囚其生母胡太后。穆罕默德生。日本钦明天皇卒,敏达天皇嗣位。高句丽使臣呈递国书,三日无人能识,唯新降汉人王辰尔识之,敏达天皇大悦,下诏褒奖。史称「乌羽之表事件」。
AD572北周晋公宇文护专权日久,入宫朝叱奴太后,武帝宇文邕以玉珽自后击斩之,始行亲政。 北齐帝高纬诬左丞相斛律光谋反,屠灭其族。北周武帝宇文邕闻之,幸其死,为之大赦。 北周令西魏时所掳南梁江陵民为奴者(五五四),悉释为民。
AD573北齐尚书令高阿那肱、侍中穆提婆、领军大将军韩长鸾,并专朝政,时号三贵,国事日坏。 陈大举攻北齐,任镇前将军吴明彻为帅,连陷合肥、寿春(安徽寿县),擒王琳,斩之。 北齐帝高纬甚忧,穆提婆曰:「本是彼物,恁其取去。」又曰:「使尽失河南地,犹可作一龟兹国。」 北齐帝高纬诬侍中张凋、崔季舒谋反,斩之,妇女配奚官,幼男下蚕室施宫刑。
AD574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禁佛道二教,沙门陈太建六年道士悉令还俗(佛教三武之祸二)。
AD575北周大举攻北齐,陷河阴(河南孟津),会武帝宇文邕有疾,撤退。 陈车骑大将军吴明彻攻北齐彭城(江苏徐州),军至吕梁(江苏徐州东南),败北齐兵数万。
AD576北周武帝宇文邕再大举攻北齐,陷平阳(山西临汾)。北齐帝高纬亲统军来救,大败,奔晋阳(山西太原)。北周围晋阳,高纬再奔邺城(河北临漳)。北周遂陷晋阳,擒北齐安德王高延宗。
AD577北齐帝高纬传位其子高恒,年方八岁,自称太上皇。北周寻陷邺城,高纬逃亡,欲奔陈,北周军追擒之,北齐亡,立国28年。北周统一中国北部。北周封高纬为温公,旋诬以谋反,尽屠高氏皇族。北周令除北魏时所掳北凉民为奴者(四三九)奴籍,悉释为民。
AD578陈车骑大将军吴明彻攻彭城(江苏徐州)急,北周遣徐州总管王轨救之,大破陈军,生擒吴明彻。 北周武帝宇文邕卒,子宣帝宇文贇嗣位,昏暴猜忌,诬其叔齐王宇文宪谋反,杀之。
AD579北周宣帝宇文贇又诬徐州总管王轨谋反,杀之。宇文贇寻传位于子静帝宇文阐,自称天元帝。 北周政府禁天下妇女施脂粉。
AD580北周天元帝宇文贇卒,杨太后父随公杨坚出任左丞相辅政。相州(河北临漳)总管尉迟迥、郧州(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起兵讨杨坚,兵败,尉迟迥自杀,司马消难奔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