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盛世】
中国历代出现的治世,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水平:
1、开元盛世、仁宣盛世
2、昭宣中兴、真仁之治、开皇之治
3、雍乾之治、永乐之治、永徽之治、明章之治、汉武大一统
4、贞观之治、弘治中兴、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万历中兴
5、至元之治、康熙之治、孝文中兴、光武中兴、熙丰变法
6、元嘉之治、元和中兴、世章中兴、周穆中兴、天监之治、太康之治
7、乾淳之治、大中之政、永明之治、辽圣之治、武丁中兴、周宣中兴
解说如下:
一: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統治的前30年,古代中国的鼎盛时代,在贞观、永徽、武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谓开放型整体型盛世,而仁宣盛世(包括仁宣二帝的11年和张太皇太后及三杨主政的7年)是直接建立在明初休养生息、永乐之治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的开放型盛世,所以此二者位居第一水平。
二:昭宣中兴是在汉武大一统、国力消耗而后恢复两种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包括汉昭帝的10余年及汉宣帝20多年),达到汉代鼎盛;真仁之治是指宋真宗的20余年及宋仁宗的前20余年,此时是宋朝的鼎盛时代;开皇之治是在南北朝各自发展后结合在一起的大一统治世,隋文帝的这20年开启了隋唐这一中华最辉煌的时期。
三:雍乾之治指雍正10余年及乾隆的前30年,此时是清代鼎盛,但由于闭关锁国、文字狱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其整体水平;永乐之治是明初半个世纪持续发展的开放型治世,明成祖这20年的文治武功、内外兼修;永徽之治指唐高宗统治的前20年,凭借着贞观之治的基础,唐代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明章之治(汉明汉章的31年及汉和帝前4年)是在光武中兴的基础上的发展,是东汉的鼎盛时代;汉武大一统是在文景之治基础上的发展,只包括汉武帝统治的前30年。
四:贞观之治是治世楷模,由于建国不久所以对开皇之治的恢复有限制,但处于第四水平的头名;弘治中兴是明代中叶的一次强势振兴,通过明君名臣的携手奋斗而实现;成康之治包括周成王、康王加昭王初期,是先秦时期(夏商周)的文治武功的鼎盛,由于时代限制故排名于此;文景之治是在汉初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处于未打通西域、向匈奴和亲的两种背景下,总评不会靠前;万历中兴指万历年间的前15年,通过隆庆年间的恢复、张居正的强势改革而实现,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开放型的治世。
五:至元之治指元世祖的大一统繁荣,由马可波罗所见证,但其基础较弱,社会民族矛盾较突出,故处于第五水平;康熙之治是指平三藩收台湾之后,通过对农业、人口的大力恢复及文治武功做保障而实现的,总计约20多年,因为在康熙末年政局危机、党争、灾荒接连发生,故康熙之治只持续了20余年;孝文中兴指北魏冯太后、孝文帝的持续改革时期,通过采用中原制度、汉化政策,北魏走向鼎盛,在非统一的王朝里,孝文中兴是最突出的,故可以位于第五水平;光武中兴是指汉光武帝统一全国后对各方面的恢复,因为处于开国阶段,其繁荣时期只有光武末期的10余年;熙丰变法指宋神宗对北宋的一次振兴,包括熙宁变法(王安石)、元丰变法(宋神宗),虽然效果不很显著,但宋在此时的科技文化经济都很强势。
六:元嘉之治是指南朝宋文帝在宋武帝的基础上对南方的治理,是南朝在东晋至南陈里面最繁荣的时代,可惜最终宋魏大战将其断送;元和中兴是指唐宪宗在中唐时的一次振兴,包括巩固经济、打击藩镇、诗歌散文运动三个重要方面,但维持全国统一的时间比较短;世章中兴是指金世宗章宗时期使金国步入王朝正轨的鼎盛时期,约40余年;周穆中兴指周穆王对西周的强势振兴,基本恢复了成康之治的成就,但武力攻伐突出、刑法较重;天监之治指南朝梁武帝在位的前20余年实现了南朝又一比较繁荣的时期,但因为梁武帝由积极进取转向一心拜佛而不能持续;太康之治指西晋武帝统一全国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繁荣的政策,总计10年,在统一王朝中不够突出。
七:乾淳之治是指南宋孝宗时,宋朝又一次进入相当繁荣的时期,但偏安于南方;大中之政是指唐宣宗在晚唐时的又一次振兴,晚唐出现小康迹象,又对藩镇、吐蕃进行了打击,但也只是一时的回光返照;永明之治指南朝齐武帝治理下的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短暂时期;辽圣之治指萧太后、辽圣宗执政的共40余年,辽朝步入王朝正轨实现鼎盛,但经济文化有欠缺;武丁中兴指商朝中后期的一次振兴,文治武功均有成就,但有奴隶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周宣中兴是指 周召共和后,周宣王在贤臣们的辅佐下实现的,是西周也是大变革前夕最后的一缕霞辉。
注:一般情况下,“盛世”的定义要比“治世”高,盛世属于全方位的繁荣富强,故本人在第一水平的治世里,将开元、仁宣 二者都命名为“盛世”;“中兴”是一个延续较长的王朝会出现的治世,一般仍称其为“中兴”;汉武的前三十年,对其命名未能取得一致,故本人命名为“汉武大一统”;熙丰变法、大中之政,虽然都属于“中兴”范畴,但其名称似乎已经获得了一致;辽圣宗、金世宗金章宗是 辽、金的鼎盛时代,故命名“辽圣之治”“世章中兴”;统一王朝的治世比非统一王朝有优势。
少康中兴年代久远,属于奴隶社会初期,局限所致故不列入;三国虽在稳步发展,但内乱与外战始终未停息过;东晋稳步发展,但断断续续的而找不到代表来冠名;前秦统一北方,但奴隶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因时间短暂而不够成功;南北朝的周齐陈始终未能平静;五代后唐曾短暂辉煌,然仍不足以入列;西夏大理,国小地偏故不列;雍乾之后,清代无治世,虽有人言“同光中兴”,然其层次比之以上列位尚有严重不足,与崇祯的所谓中兴之梦相似;民国混战,无治世。
(二)
在通常情况下,治世与盛世是相通的,肯定一个治世,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说其为盛世。
虽然以上列举的治世很多,但是按照“盛世”所符合的各方面条件,其实仅有几个堪称 盛世而已。
盛世标准:
1、政治清明;
2、经济发展较好;
3、国力较强;
4、文化渐繁荣;
5、思想较活跃;
6、军事较强;
7、科技有进步;
8、民生较好,人民安居乐业;
9、对外开放;
10、外交地位较高。
从以上10项标准来看,分裂时期的小王朝们是不能够出现如此“盛世”的。
按照严格的标准,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盛世,它们分别是:
西周的“成康盛世”
西汉的“宣帝盛世”
东汉的“明章盛世”
隋朝的“开皇盛世”
唐朝的“贞观盛世”、“开元盛世”
明朝的“仁宣盛世”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历史史料都有很大限制,故仅选取 号称“天下大同、刑罚四十年不用”的 成康时代;秦代无盛世;
西汉在汉武帝之前,一是向匈奴忍辱和亲,二是西域之路被匈奴切断,而汉武好战,国困民乏,昭帝时还在恢复阶段,西汉仅 汉宣时代才堪称盛世;东汉的光武属于建国后的第一期,有些方面欠缺,到了明章时代才算达到盛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无盛世;隋朝繁盛一时,虽然时间短暂,但隋文帝时代的盛况足以称之;
唐朝第一期高祖阶段为统一征战,到贞观初年仍然欠缺较大,但自从贞观四年灭东突厥后,国势一发而上,而且堪称治世楷模,从贞观中期到永徽年间都堪称盛世;高宗中期以后到玄宗即位前夕,国家多事,到开元年间方为盛世,而进入天宝之后,危机渐生;
五代无盛世;两宋辽夏金,数国并立,难有安定,无盛世;元朝民族划分不当,无盛世;
明朝洪武朝是第一期,永乐年间类比汉武,宣德以后,海禁加严,隆庆年间才重开海关,但其余欠缺较大,故仅有 仁宣时代堪称盛世;清朝初年战乱接连,基本安定后,又实行海禁锁国,文字狱盛行,无盛世。
(三)
虽然本人在此将“盛世”置于“治世”之上,在(一)中仅列第一档治世为盛世,在(二)中也做诸多标准限定,但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区分 某治世是否是盛世的,甚至于连“治世”的标准也限得很松散。
人们对于清代以前的 治世,往往以连续一段时间为一个治世,如有几年隔断则另开一题,但对最后的清朝却笼统的 称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为“康乾盛世”。
有如此松懈的标准,说明在普通大众看来,“治世”“盛世”已经是那些国势较强的时代的代名词。至于在国势总体强盛里面,一些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忽略的,一些三五年的混乱年份也是可以忽略的。
那么,以国势强大为标准,以时间较长为一个,则在历史上的“治世\盛世”主要有这二十多个:
上古的“尧舜之治”;
夏代的“少康季杼中兴”;
殷商的“成汤太甲之治”、“盘庚武丁中兴”;
西周的“武成康之治”、“穆王中兴”、“共和宣王中兴”;
秦国的“昭襄始皇之治”;
西汉的“文景武之治”、“昭宣元中兴”;
东汉的“光明章和之治”;
南朝的“永初元嘉之治”;
北魏的“孝文宣武中兴”;
隋代的“隋朝盛世”;
唐代的“贞观唐高之治”、“女皇之治”、“玄宗盛世”;
辽国的“景宗圣宗中兴”;
宋代的“真宗仁宗之治”、“神宗中兴”、“高宗孝宗中兴”;
金代的“大定明昌之治”;
元代的“元朝初年之治”;
明代的“永熙宣正盛世”、“弘治正德中兴”、“隆庆万历中兴”;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