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这样。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一般来说,下述几种方法较为常见。

1. 衔接导入法

又叫旧知识导入法,是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是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

运用此法要注意四点:

★认真分析教材并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要提示或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新的学习。

★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要精选复习、提问的旧教材内容和编排习题,使之与新内容之间有一紧密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讲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

★因材施教,方式多样。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等课则常借助于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物理、化学、数学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2. 悬念导入法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

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

悬念导入就是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以学生的强烈关切心情为特点的导入方法。

产生认知冲突的方式有: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但需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又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4. 演示实验法

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的技法。此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故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运用此法时应当注意:一直观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三是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5. 实例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为主,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一般比较抽象和概括,因此,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各科教学都可以采用。但运用时要注意:选材要典型、生动、浅近、具体,并且紧扣教材,引证准确。

6. 典故导入法

通过寓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和发展史上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某些公式原理的发明过程及一些发明创造的诞生等,从中选取一些适当的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引起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当然典故的选用须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故事还要注意两点:一要短小精悍;二要针对性强,能为讲课主题服务。如果东拉西扯不上路,就达不到开好头的目的。

7. 审题导入法

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各科导入常用的技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8. 直接导入法

上课伊始,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教学进程,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另外,有些新教师也常采用此法,因为他们的不太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所以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总之,导入从形式,内容,容量,声势上都应讲究方法和技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导入的过程共有五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学习课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