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发展

教师讲解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审美活动是一回事,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它进行有意识思考,则是另一回事。古希腊和中国,是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思考美的现象的。
  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这个学派主要的智力活动,是在数学和音乐两大领域。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数构成的。这样,他们就按照数的关系,探究了诸如身体、音乐和图形中能够带来和谐美感的比例关系。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理性思维崛起的顶峰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就开始了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来思考美和丰富的艺术的历史过程,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恰当的内涵。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匹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要求他的辩论对手不要告诉他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要告诉他什么是“美本身”,即那使一切美的东西美的要素是什么。柏拉图坚持有这样一个“美本身”,是“美”这个词从一般名词上升为概念的重要步伐。柏拉图在这篇文章中的两个立场,即认为在所有的美的事物中有一个美的共相,它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最终原因,以及坚持应该给这个美的共相下定义,给后来的西方哲学和理性思考探索美的现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探究的方向:追寻什么是“美本身”、并给“美”下定义的漫漫征程,从此开始了。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范畴,这就是“诗学”。“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所有的艺术形式:悲剧、戏剧、音乐和抒情诗等。他用“诗”来概括所有这些艺术,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诗性的形式”。《诗学》不仅是西方最早对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的著作,而且“诗学”这个范畴被沿用了几千年。从此后,对“美”的概念的追寻和在“诗学”的名义下对“诗性形式”的艺术活动的研究,就结伴而行,构成了对“美”的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
  古代的中国也与西方一样,很早就意识到了美的现象。在孔子的思想中,提供了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对“美”的思考。他把美与善联系起来,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孔子这里,他删编的《诗经》,为中国提供了第一部诗歌总集,并提出了“诗可以兴”的主张。但是,无论是孔子,还是此后的漫长历史中,中国思想家从来没有把“美”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来加以思考,也从来没有给“美”下定义和追寻“美本身”的历史。
  美的现象和艺术的诗意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5世纪进入了人类的思考,有两种重要的原因:1、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人类开始用理性思维来确定周围的一切;2、由于原始巫术-神话思维的裂变,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凸显出了它们的独特品质:纯粹的审美特质和诗性特质。正是这两点的相遇,促成了人类开始思考美的现象和诗意的现象。
  从此,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现象和诗意现象的持续思考,从未间断过。但这些思考,不是把美的现象拉入哲学的范围,就是把它与伦理、宗教等混在一起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