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鲍姆嘉登对“美学”的设定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抓住了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的根本要素这个线索。他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总结,主要因为他当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卓越的分析家”,他在概念阐述上的精确性和逻辑的清晰,论证的周密和证据之确凿,在当时是被推为楷模的。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对人类的知识体系有着清晰的、界限分明的把握。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人类的整个知识大厦中,为美学找到了恰当的地位,也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由于审美的现象是与感觉、感官有密切关系的,许多理性主义者就把它排斥在理性知识的范围之外。鲍姆嘉登则通过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的考察,把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相对于逻辑学的“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而“美”就是“完善的感性”。这里所谓“完善的感性”,是相对于“混乱的感性”而言的。“混乱的感性”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混乱,而且指在其内容上缺乏观念而成为混乱。那么,“完善的感性”就是具有真理属性的感觉或感受,同时,这种感受因为有真理的属性而各部分都内在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在这一思想中,有两点大家要注意:1、美的现象属于感性的领域,它不提供任何明确的观念或概念。2、任何感性东西都是具体的,也就是与具体的形象相关,但“完善的感性”却包含着真理,虽然它并非概念的真理。
鲍姆嘉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不像其他的理性主义者那样,把感性的领域彻底排斥在知识的领域之外,而是把它归于知识和认识的范围。虽然,在鲍姆嘉登按照严格的逻辑次序排列的知识序列中,逻辑的知识是最高的,美学只是一种“低级的认识”,但重要的是,这种“低级的认识”,还是进入了知识的活动范围。把审美活动这个完全感性的世界纳入到理性认识的范围,这正是鲍姆嘉登提出“美学”这门学问的重要贡献。
虽然,鲍姆嘉登对美学的确定并不是最完善的,他把美定义为“完善的感性”以及把美学定义为“研究完善的感性的学说”等,也并不是被普遍接受的。但毕竟“美学”这个学科开始在整个知识的体系中,赢得了一个存在的地位。正是这个地位,为后来的美学家们提供了发挥其智力的深刻领域。
中国学术界的“美学”,是中国学者于20世纪初从日本的翻译而来的,日本学者把“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从此,“美”才被作为概念、“美学”作为学科进入了中国的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