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感经验的特征

教师讲解

  三、美感经验的表现性
  (一)什么是美感经验的表现性
  美感经验的表现性是与其直觉性紧密关联的,只揭示美感经验的直觉性,而不揭示美感经验的直觉性所关涉的表现性,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到美感经验的本性。
  什么是表现?
  所谓“表现”,通常是指把不可见的、隐秘的或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可以形成美感经验,如“暴露癖”的“表现”、“表现欲”的“表现”,就不是美感经验中的表现。美感经验中的“表现”则是伴随着美感经验的直觉活动而产生的内在生命的外在呈现,是隐秘的生命活力的展现。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话说,就是“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前一句说的就是由不可见、隐蔽的状态呈现为可见的、敞开的状态;后一句说的就是由内在外化为直觉所造就的形象或形式之中。这也就是在美感经验产生的时候,我们不仅把握了对象、创造了形象,而且同时也在创造形象、把握对象的过程中表现了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这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就我们把握对象、创造形象来说,那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但在把握对象的同时又表现了把握者的生命,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过程。按此,大家应该知道,在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你不仅听到了音乐,同时你也听到了你的听,在你绘画的时候,你就不仅画出了对象,你同时也画出了你的画本身,你在写书法的时候,你不仅写出了字,也同时写出了你的写,这就是表现的基本含义。
  因此,美感经验从来就不是单纯接受外在对象、或感受外在对象的单一过程,而是一个把握对象与表现自身同时进行的双向过程。这与大家一般的感觉不同,在一般的感觉中,感受者只是接受一外物的刺激而形成一感觉。美感经验如我们前面所述,并不是一种外物刺激而成的感受,而是一种直觉创造。在此直觉创造中,美感经验者在形成美感的过程中,通过表现自己而形成了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即表现了自己的内在生命,也把握了外在世界或赋予了世界以有意义的形式。
  (二)表现与直觉的关系
  美感经验的表现性是伴随直觉而诞生的,没有美感经验的直觉性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
  美感经验的表现与通常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在于:
  1、美感经验的表现性是一种自足的、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它不以任何其它的目的为目的。比如,“表现欲”的表现就是为了博得某种荣誉,它是功利性的。美感经验的表现是以自身为目的,它是超功利的。
  2、与一般的“表现”所具有的表示、呈示、暴露不同,比如孩子的哭闹、女性的眼泪等,也都可以看作是情感“表现”,但这些“表现”与美感经验没有关系。美感经验的表现性,从根基上说,是内在生命活力的创造性呈现。美感经验的表现性就是将内在的情感、生命活力创造性地表现为外在的、可见的形象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美感经验的表现就是赋形活动,即通过创造形式来呈现内在的情感和生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这是克罗齐的著名等式。他认为:“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的东西就还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或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若把直觉与表现分开,就没有办法把它们再联合起来。”克罗齐的看法是非常深刻的。按照这种看法,在美感经验中,直觉与表现是互为表里的,两者不可分割。有直觉必有表现,有表现必是直觉中的表现。不是在赋形、形象创造中进行的表现,就不是美感经验的表现性。
  表现并不简单是把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外在的、把不可见的展现为可见的、把没有形式的呈现为有形式的,而是一种通过直觉的形象的创造,通过获得直觉的形式而表现。所以,表现就是通过直觉进行赋形。没有赋形就不是表现,就还是一种含糊不清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说他进行了表现或进行了创作,但却不能把这些展示为一种清晰的、创造性的形象或形式,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认定他并没有进行表现。
  因此,与直觉相连接的表现,包含两个基本的类型:第一,就是在直觉的形象创造中赋予事物以形式。在美感经验中形象并不是自然的形式,而是生命活动赋予事物的形式。我们把这样的形式称做是“心灵的形式”。比如,美感经验中形成的意境、形象等,就不是简单地对自然形式的模仿,而是直觉创造的结果。在这种创造中,直觉就把生命的内在的东西表现在了直觉的形式之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赋形和表现,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形象就还只是自然的事实,而不是心灵的表现。因此,直觉就是心灵给事物赋形,或者把外在的东西纳入到心灵的形式之中。正是在这种赋形中,心灵表现了自己。第二,就是内在生命或情感直接呈现到对象之中,这又称做“移情”。所谓“移情”,就是将内在的情感和胸怀移注到外在的自然形象或表现形式之中,并在这种自然的或表现的形式中来反观自身,以获得美感。中国古代的诗学总原则“诗言志”,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刘勰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就是此类内在情感或生命的直接表现。但这种直接表现也必须转换为独特的形式或形象,否则就会落入概念化的贫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