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自身的存在性展开与直觉活动
(一)直觉活动不是人的一种单方面的能力
在直觉活动中,是还没有认知、没有对事物起意志和对事物加以利害的计较等因素的;同时,下面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以前的许多著作,就是这样来解释直觉的),即认为人有一种直觉的能力,就像人有理性一样,人的直觉活动就是人应运他的这种能力对事物或周围世界进行的“直觉”。但事实是,在认知、道德和生产活动中,人已经发展出了进行认知、道德和生产的能力,但直觉活动却不能说是人的一种能力。如果说,直觉也是人的一种禀赋、一种能力,那么人也就不可能在直觉中与周围世界同一,因为只要直觉只是人的单方面的能力,就意味着人已经与世界分离、隔离了。
人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初始性奠基的直觉活动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可称做能力的东西。这样,才形成了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划分,在主观是人的能力,在客观是被主观所把握的世界。认知活动是这样一种用人的理性能力去把握客观世界以寻求对事物的概念认识的过程;道德活动是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对客观世界起意志的过程;而生产活动是人对世界起意志并掌握世界以便世界为人所用的过程。但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直觉活动中,却还没有这样的与周围世界对立的力量,因此,在直觉活动中尚无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直觉的统一体。
(二)直觉活动作为人自身存在性展开的诸环节
作为审美活动的直觉活动,其展开有如下几个环节
直觉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上,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即在“去成为什么”的“去”中,人自身的生命活力将自身摆出来、交付出去。在这种“去”的交付、摆出中,人所依据的仅仅是他的存在的规定性本身,即他的“去”;而这个“去”所依据的则是人的存在的生命活力,就这种生命活力而言,它并不是某种固定的、概念化的本质,而是一种意向性,即一种“去成为什么”的“去”的意向性以及在这种意向性中将自身敞开。这种意向性并不能规定为人的本质,也不是某种概念的或精神性的东西;它也不是意志,因为意志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作为“去”的基本因素,生命活力并不是这样的含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的意志。如果它是这样的含有意图和目的意志,生命活力就是所产生的行为就不是直觉活动,而是道德和利益追求的活动了,这样一来,也就无法消除直觉活动中的利害考虑了。因此,“去成为什么”的“去”的原初行为,仅仅是一种力量,一种矢量,是人存在性的“去成为什么”的“去”中所包含的力量。
就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这种“去成为什么”的“去”而言,它也并不是如一些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按照人所具有的固有人性“去成为什么”的。在直觉活动阶段,人还只有这样一种“去成为什么”的规定性,它的人性还未确定。人性或人的本质只是在人的“去成为什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造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在存在性展开的人,也并不是什么主体,因为主体是相对于一个与其对立的客体而言的,只有当人将自己树立为客体的对立面并企图去把握客体时,人才是主体。
因此,在人自身的初始性奠基的存在展开中,人只是这样一种生命活力,基于此生命活力,人将自身展开于世界,这就是他的“去成为什么”的“去”。所谓“去成为什么”的“去”,就是将自身摆出来,展示出来,交付出去。在这种交付、摆出和展示中,人作为人将自己呈现出来。因此,这个“去”就是去某处、去在某处、去成为,而这个“去”,就是将自己呈现出来。这个没有什么确定的、先定观念的“去”,这种自身无先入之见的交付自身、摆出自身,就叫做“澄明的显身敞开”。正是基于此“澄明的显身敞开”,才有事物的被完美地呈现。
直觉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在人将自身交付出去、呈现出来和“澄明的显身敞开”的同时,环绕着人的周围世界也进入人的眼帘,并呈现自身。没有人的这种自身交付和“澄明的显身敞开”,周围世界对人就还是疏远的、隔离的、冷漠的。但这并不是说,在直觉活动中,人已经是依据自身的理性或概念思维、或者利益的算计来把握周围世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直觉活动中,人仅仅是依据自身的“去成为什么”的“去”而展开自身的,在这种展开中,人所依赖的只是他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就是把人自身交付出去,呈现出去,就是向世界敞开自己,但也正是在这种交付出去的同时,周围世界才以其自身所是呈现了自身。因为,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直觉活动并不是意志的、理性的、利益的等方面在起作用,而仅仅是人的生命将自身交付出去,呈现出现,向世界敞开自己,这样,世界向人呈现自身,也就不会被人自身的主体性或主观性所扭曲,才能使事物以其自身所是的方式向人显现自身。这样,直觉活动才获得事物的完美呈现。否则,在直觉活动中,世界就不可能以其自身所是完美的呈现。
从第二个环节上来说,作为审美活动的直觉活动就是事物或对象完美地被呈现。这里所谓的的“完美地被呈现”,就是指对象或事物不打折扣地呈现自身、以其所是显现自身。
直觉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形成了一个人与世界的交互呈现的境域。直觉活动是一种双向运动,一个方面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即在“去成为什么”的“去”中,自身的生命活力将自身摆出、交付出去和敞开自身;另一方面是在这种“去”的交付和摆出中,周围世界进入人的眼帘,并以其所是呈现自身。这两个方面交汇形成一种存在性的境域显现,即人既显现或呈现了自身,同时,在自身呈现中也让世界得以呈现。在这种交互呈现或显现中,既没有人的生命活力对事物的扭曲,也没有事物的本性对人自身存在的遮蔽,而是在敞开自身的同时,无遮蔽地让对方也得以本真的显现。这种无扭曲、无遮蔽的交互呈现或显现,就是直觉活动。
中国古代庄子的思想中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心与物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造物者游”,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宗炳《画山水序》中所说的“圣人含道映物,贤人澄怀味象”的“澄怀味象”等,揭示的就是这种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所形成的与事物的无遮蔽、无扭曲的交互呈现或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