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结构

教师讲解

一、作为呈现的审美活动
  (一)人自身的呈现或表现
  作为直觉活动的审美活动,它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对人自身的表现或呈现。可以说,没有对人自身的呈现或表现,就没有直觉,当然也就没有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呈现或表现,就是将人自身的生命交付出去、摆出去、敞开来,而使其成为外显的、可见的。人是什么?他的本性如何?如果没有人自身的敞开和外显,我们就根本无从知晓。只有当人在他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直觉活动中,将自身交付出去,显现出来或呈现出来,我们才能获得直接的关照。
  那么,呈现或表现的根基是什么呢?呈现或表现的根基,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中“去成为什么”的“去”。这个“去”就是呈现自身,去成就自身。没有这个“去”呈现自身、“去”成就自身的过程,人就还只是种种的可能性,他就还未展开,还是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东西。只有当他在存在性的展开中将自己实际地、切实地交付出去,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时,他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可能性。这个实现自己的种种可能性的过程,就是“去成为什么”的“去”。而这个“去”就是对人自身生命的呈现或表现。
  这样的呈现或表现,由“出离”、“投射”、“生成”三个环节构成。所谓“出离”就是离开自身或从自身走出,而去成为一个新的状态,或离开自身而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所谓“投射”就是把自己投射到自己之外去,并在自己之外所投射的形式中获得自身。所谓“生成”,就是在“出离”和“投射”中形成新的状态,就是“去成为什么”的“成为”,即有所成就,有所实现。从“出离”、“投射”到“生成”,构成了人自身将自身刻画出来、并把自身熔铸、烙印于所成就的事物中的过程。
  任何审美活动中,都包含着这种人自身的呈现。当原始人点起篝火,围着篝火的光圈跳舞并用手脚击出节奏时,就有对人自身的生命活力的呈现;当人类制作陶器时,同样会在陶器的造型样式、文饰等方面,呈现出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同样,我们在任何人类活动的遗存上,都会发现人自身的状况的呈现,会发现人自身的生命活力的身影。这些都是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的证明。没有这样的人自身生命活力的呈现或显现,就没有审美活动的意味,也就没有快感的产生。
  (二)事物的呈现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它同时也是对事物的呈现。在这种呈现中,事物以其所是被完美地显现出来,即从隔膜、疏远走向人的敞开的胸怀,并在人的敞开和自身展开中本质地确立自身。事物向人显现或呈现,绝不是单纯地被我们从视觉上看见、或人的知觉所感知的意义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人的“去成为什么”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或呈现中,才完成或达成的。
  因此,事物在存在性境域的呈现中所进行的显现或呈现,决不是对事物的摹写,也不是反映论的再现。这种摹写或再现,其实都是机械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的摹写或再现才能成立呢?是在把事物置于人的对立面,并把人树立为一个绝对的主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就不再是作为直觉活动的审美活动,而是进行着意志的或科学实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与审美活动没有关系。作为直觉活动的审美活动,它不是在把事物置于人的对立面、把人树立为一个绝对的主体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人在自身的存在性展开中、敞开中,与事物之间发生交互敞开的作用下进行的。所谓交互敞开,就是人自身在其存在性展开中向事物敞开自身,同时,事物也向人的敞开显示自己,这在事物方面也可看作是一种自身敞开。这样,在这种交互敞开中,事物以其所是呈现自身,即事物以其感性的形象本质地呈现自身。这就是审美活动中感性形象的来源,也是审美活动中为什么不可能没有形象之显现的原故。   中国古代画家们所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在人的敞开中事物自身敞开显现的过程。“外师造化”是在“中得心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它一方面是“造化”所成的形象,但同时又是在“心源”的敞开中呈现的形象。就其是“造化”所成的形象而言,它是真的,是一种是其所是的感性存在;就它是“心源”的敞开所呈现的形象而言,它又是“心象”。也就说,在“造化”的真形象上打下了人自身敞开显现的烙印。
  (三)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在直觉活动中所构成的呈现,不单是对人自身生命活力的呈现,也不单是对事物的呈现,其构成的呈现同样也是对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因此,过去那种认为,在审美活动中所进行的形象活动仅仅是对事物形象的摹写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活动作为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或敞开与事物的敞开显现所构成的凝结关系本身,在作为直觉活动的审美活动中得到了映射。这种人的敞开与事物的敞开所凝结的关系,其实就是存在性的境域的一个方面。在直觉活动的每一个形成状态中,都隐藏着这种人与事物之间的存在性关系的状态的揭示。其二,是人在其存在性展开中的历史性本身也得到了呈现。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人在其自身的存在性展开中,在其“去成为什么”的过程中,历史性地成就着自身的种种可能性。因此,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也就必然是历史性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人的存在性境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形成了在存在性展开的意义上的诸多境域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审美活动中呈现的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核心的内容。我们在读《诗经》时,会体会到人的存在性境域的一种情况,但我们读《古诗十九首》时,又会体会到另一种存在状况的呈现。同样,我们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人物,就与20世纪绘画中的人物不同。这些不同都是对人存在性境域的不同所作的呈现或表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呈现或显现是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没有呈现和显现,就没有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在呈现或显现的意义上奠定的。第二,无论是人自身的生命力的呈现,还是事物的完美地被呈现,都不能单独地构成完整的审美活动的显现和呈现。审美活动的呈现是将人与其存在性展开中对事物的揭示关联为一个整体来显现和呈现的,这就是对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