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结构

教师讲解

二、作为赋形的审美活动
  (一)什么是赋形活动
  所谓赋形活动,就是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赋予事物、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以符号形式的活动。这种赋形活动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原创性的、本源性的和前理性的。这种赋形活动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先有某种固定的、先存的模式,然后人们用它来套万事万物。相反,它是功能性的、意向性的,即它只有在呈现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展示出来,并使事物和人的感性经验凝聚为某种确定的形式或符号。这就像容器与水的关系一样,水可以使容器的形状得以显现。不过,赋形活动是水,而事物是容器,赋形能力使事物的形状得以完美呈现,并向一种确定的符号形式凝聚。
  在赋形活动中,事物和人的存在性境域就获得了它们的确定的、稳固的形式。没有这样的赋形活动,事物和存在性境域就还是杂乱无章的材料。在没有直觉活动的赋形之前,事物就还只是物质的材料,人的存在性的境域也还只是一种混乱的感性堆积。只有直觉活动中的赋形活动,才使它们获得了确定的、具有意义的形式。这样,在直觉活动赋形之后和一开始时的“材料”之间是根本不同的。正如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说,在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中,“……我们超越了接受无定形材料的被动性,开始在这些材料上打上我们自主的印记。这个印记为我们把材料组合成实在的各种形式和领域。在这个意义上,神话和艺术,语言和科学,都是通向存在的构造物;它们不是现存实在的简单摹本,它们表现着精神运动和思想过程的主要方向。”
  那么,直觉活动的赋形活动与其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呢?应该说,直觉活动的赋形活动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必然结果,如果显现没有赋形,没有获得确定的符号形式,那就不是显现。如果显现活动还没有获得赋形,那么,显现就还只是感性的事实,还未获得其确定性的形式。只有显现获得了赋形,形成、凝结和生成了符号形式,显现才最终完成。因此,赋形活动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活动的形成或凝结。显现活动与赋形活动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显现活动是就其过程本身而言的,而赋形活动则是就其生成而言的。
  (二)赋形活动的基本途径
  那么审美活动的赋形是怎样进行的呢?
  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中,获得其根基和原动力的。如果没有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赋形活动就不可能本源地进行,就会失去根基和创造的生命力。因此,赋形活动严格说来,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这种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不可能脱离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生命力的生成性过程,它也不会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采用与自身相异的形式。也就是说,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不会采用无生命的、无表现力的符号形式;赋形活动绝对不是一个使用已经定形的、工具性的符号形式,如几何语言、概念语言、概念化的符号、机械的数理符号、挂图展示等所能完成的。
  赋形活动进行的唯一的、最根本的进行途径,就是在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或显现中,当下把人存在性境域所展开的呈现或显现本身凝结和聚集为符号形式,即让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和呈现本身,自足地生成自身的符号形式。就这种经由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活动自足生成的赋形活动,可以有三种基本的样态:
  第一,采取人的存在性敞开与事物的敞开之间交互呈现的样态,即将人与事物交互敞开所形成的事物完美地被呈现的形式——心物交融的心象、意象和意境。这种赋形活动所形成的符号形式,就是康德所说的“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中国古代所谓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等,就属于这一赋形途径。
  第二,采用人在其“去成为什么”的存在性展开中所达成的历史性境域所呈现的样态,即人自身历史性的命运、存在状态等所呈现的形式——人物形象、人的命运。神话、史诗、戏剧等都采取的是这样的呈现途径。
  第三,采用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和显现活动所自主创造的符号形式。当在交互敞开中所形成的心象、意象、意境和人自身的历史性展开所形成的人物形象、人的命运形式,都不足以呈现所要表达的存在性境域时,赋形活动会自行创造自身的符号形式,譬如非具象的符号形式和非自然的形式等。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非自然的和非具象的符号形式,由于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活动所自主创造的,因此,它们也就不再是抽象的、无生命的,而是仿佛从存在性境域的呈现中生成的有生命的形式。
  当然,在所有以上所列举的赋形活动的途径中,都包含着对语言、符号的使用,比如用语言来赋形、用声音赋形、用几何化的形式赋形等,但在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中,语言、声音和几何化的形式等都是由生命、由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所贯通的,因此,不是概念的、机械的或没有活力的形式,而是按照存在性境域的呈现所生成的、所生长出来的形式。
  审美活动中的形式美,就是由此而获得了它们的本源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