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符号形式的生成及其特性
(一)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与符号形式的生成
1、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怎样生成符号形式
审美活动的赋形途径有三种样态:
第一,通过与事物之间的交互敞开而获得形式,即通过让事物在人的敞开中完美的呈现自身、通过对事物形式、自然的规律、秩序和造型的符号化,而获得呈现的符号形式。这就是苏轼所谓的“随物赋形”。
就这种赋形活动来说,它虽然是借用了在人与事物之间的敞开中呈现的事物本身的形式,但是,这样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A、从显现的事物的形式而形成的形式,是经过了抽象和简化的形式。比如一个人本身在转化为人体图象时,就经历了这样的抽象和简化过程。这样的符号化和简化,是任何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所必然具备的过程。这样的简化和抽象,去掉了许多的细节,而保留了其核心特征。
B、通过这样的简化和抽象,保留下来的就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转化成的符号形式,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这样,事物就失去了它的物质的沉重和体积的实存性,而获得了一个凸显自身特征的符号形式的存在。
C、这样简化和抽象出来的符号形式,不再只是事物的形式,它也不再具有纯粹物理的和自然的性质,而是打上了人自身的烙印。在这样的符号化和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显现凝聚、聚集中,所凝聚和聚集的就不是事物,而且包含了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在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生成的赋形中,所形成的符号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自然形式,或者是对自然形式的借用,而是创造了一种既携带事物的信息也携带着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信息的形式。
第二,是通过人自身的历史性展开本身而获得形式,即将人自身在其存在性历史的展开中所形成的历史境域、存在状态等凝结为形式,如命运、神话故事等。这样的赋形形式,不是自然的规律、秩序、造型等形式,没有与自然物理纠缠的痕迹,而是人自身生活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浓缩。
三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自己创造自主的符号形式。比如非具象的形式,音乐的旋律、几何形式等。在这样的创造自主形式的过程中,对形式的形成、组织和构成,都是依据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需要,并且是按照显现自身的逻辑来构筑的。
因此,无论是简化和抽象事物的和自然的规律和形式,以形成“合目的性的形式”,还是创造符号形式以形成“表现的形式”,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都通过人自身的存在性的显现活动而获得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获得生成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将人的存在性境域向某种符号形式凝聚、聚集和浓缩的过程
(一)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与符号形式的生成
2、审美的符号形式生成过程的特点
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生成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过程,既不是理性认知活动去获得概念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利益计算的过程,而是一个直觉的过程。其特点是:
A、它不脱离存在性境域的具体情景,而是当下就把存在性境域整体凝结和聚集为一个明晰的符号形式。它在形成符号形式时,既不进行比较,也不进行分析,而是被突然呈现在眼前的直觉凝聚所俘获,并持驻于这凝聚的形式上,以至于周围的其它一切都在都仿佛不存在了。一个人的全部能量、全部精神都统统倾注在这唯一的形式上,沉迷于这个唯一的对象上。因此,它不是一种经验扩散的过程,不是把它与其他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其性质,而是以最大的极限凝聚它,使它更具张力和更鲜明。一旦这种凝聚形成时,内在的紧张就得到释放,人的存在性境域状态就被客观化为确定的形式。
B、它是向一个明晰的符号形式凝聚和聚集的过程,所遵循的不是理性和概念逻辑,而是遵循存在性境域的显现的需要和“逻辑”,即一种感性的和非理性的生命活动的“逻辑”。也就是说,符号形式的生成过程,将依据存在性境域的显现的需要,来决定形成什么样的符号形式、以及符号形式的组织和安排。我们通常把这样一种凝聚和聚集的过程,称做“形象思维”或者“诗性智慧”。它不是分析的、理性的,而是整体的、情感的和生命活动的过程。
C、赋形活动就是依据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而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让存在性境域本身孕育出自身呈现自身的形式,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对物质材料的利用,而是体现为对人自身存在性境域的符号化凝聚。在这种凝聚中,由于每一种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凝聚和在形式中聚集也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因而,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凝聚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时刻,都是等值地包含了存在性境域的全部信息和生命力爆发的独特价值,它们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别。所以,李白的《静夜思》和他的《蜀道难》,在作为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本身的诗性形式而言,就没有等级和高下的区别,它们作为存在性境域的符号呈现是等价的。这也就说明,审美活动的每时每刻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D、这样凝聚和聚集而成的符号形式与其所显现的存在性境域之间,是叠压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的形式。这样,就使得审美活动的形式,在构成阶段就已经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有意义和意味,而不用指称它之外的现实来获得意义。
(二)审美的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1、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把审美活动的赋形形式,看作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借用了克莱夫·贝尔的说法。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在这种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经有的形式以便把存在性境域的内容装进去,也不是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概括为另外的符号形式,比如说数学模式或概念符号,就是把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本身向符号形式的突变和生成。这样的符号形式作为形式,就不是空洞的纯粹形式,而是有自身意味的形式;同样,作为存在性境域显现的符号形式,它又不是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是向符号形式呈现转化了的。因此,一看到这样的符号形式,我们就不仅仅看到了纯粹的符号形式,而是同时也看到了其所呈现的人的存在性境域。贝尔在谈到他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时说:“无论你怎么称呼它,我现在谈论的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终极现实本身。”
对这样的“有意味的形式”,可能有几种不正确的理解。
第一种不正确的理解,就是把“有意味的形式”区分为“意味”和“形式”,把“意味”解释为内容,把“形式”解释为表现内容的形式。这是按照内容和形式二元论的观点,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拆解,并使得“有意味的形式”重新陷入了内容-形式二元论的泥沼之中。在我们理解中,“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能指(形式)与所指(内容、意味)的统一,因为,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并不是另有意味或另有所指,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意味”就是“形式”的意味,“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两者不可分割。
第二种不正确的理解,就是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形式,它指的就是不同的形式元素如线条、颜色、语词等之间的关系组合与搭配,并由此形成自身的意味。这样的观点其实暗藏了纯粹形式主义的理解。因为,这样的观点无法回答为什么这样的形式元素关系、这样的元素搭配会有意味、为什么要按照这样或那样的搭配基本问题。
第三种不正确的理解,就是把形式理解为纯粹的形式元素,而把“意味”说成是创作或欣赏者将自身的情感、生命灌注进这些纯粹的形式元素中,从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统一体。这样的观点貌似有道理,其实是谬见。因为,它仍然把形式置于存在性境域的自身创造之外,把形式看作是一种随手可以取用的工具,类似于建筑时用的砖瓦。这样,形式与内容在这里仍然是二元的,而不是在生成中就统一形成的。
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凝聚、聚集的“有意味的形式”,它与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形式-内容二元论的形式是不同的,它也不是一种作为材料或工具随意可以使用的形式,而是一种独立自足的、不是指向外部现实的形式。
(二)审美的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条件
怎样才能构成这样的一种独立自足的“有意味的形式”呢?也就是说,存在性境域如何才能凝聚并生成这样的“有意味的形式”呢?
第一,要剥离表现的符号形式与现实之间的任何指认关系,即一种符号形式与现实生活之间对号入座的关系,摈弃掉使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凝聚的所有无关的因素,以使形式本身凸显出来,超越现实而进入形式自身的世界,获得形式的自足独立和“自我丰足”。也就是说,虽然“有意味的形式”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所生成的,但当它凝聚为符号形式时,它就超越了其所起源的领域,而获得了自身独立的生命,它不再具有现实里的功能。这就是要使表现的符号形式具备有别于现实的一种“他性”。
第二,要使符号形式具有可塑性,即形式的内在关系和搭配是可自我转换的、自我调整的,这样它就可以自由承载其对存在性境域的表现,但又按照自身的“他性”原则而自足地活动着,不再按照存在性境域的逻辑而活动。也就是说,符号形式的构成成分之间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要使符号形式“透明”,即符号形式本身和意味是交互透明的,意味不再是言外之意,它就是形式本身的意味。形式本身呈现了它所应该呈现的一切,不再需要别参照和解释,任何人一旦进入这种直观的形式,就立刻能够进入对形式的直观之中,而不需要别的中介。
(二)审美的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3、“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
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而生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如下的特点:
A、“有意味的形式”是独立自足的、自我丰足的。它不是指称着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而是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形式显现,即它把人的存在性境域转化为一种纯粹符号形式存在。因此,它所表达的东西不是在它之外,而是就在自身的形式中。
B、“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生命形式,它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具有的生命全部转化为自身的形式生命,仿佛它的结构与人的历史性展开具有“同构”关系。
C、“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具有直观的召唤性,它召唤每个面对它的人进入生命直觉活动的领域,沉浸于存在性境域的深处,它弃绝任何对它进行理性的比较和逻辑判断的尝试,因为任何这样的理性分析对它都只能把生命形式拆开而导致误解。“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形式,不是对各种人生问题的逃避,相反,它是对人的生命展开活动的凝聚,呈现的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爆发状态和生成。因此,“有意味的形式”是通向存在的创造物,生活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就是生活在存在性展开的“澄明的显身敞开”的诗意中。它召唤人从认知、算计的利害领域回归生命的本源性根基。
D、“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唤起纯粹形式的快感的特性。因为它是将人的存在性境域转化成可独立自足的形式,割断了与现实之间的事实上的联系,而以纯粹的形式呈现一切。因此,“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形式,它脱去了物质的和现实的重负,也脱去了存在本身的沉重,而以形式化的方式存在。这种自由的形式,能呈现存在性境域的全部意义,因而,它给予人们的就是一种纯粹形式的、或直观形式的快乐和意味。
从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有意味的形式”的价值和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