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构成

教师讲解

二、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特征和类型
  (一)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特征
  作为显现的介质,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物的物性。虽然在显现中,介质主要是作为显现形式而出现的,但是也不能离开物的物性。所以,所有的介质都可以还原为一物。
  2、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承载性。所有的介质都必须能够承载显现的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显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3、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可塑性。介质由于承担着是形式得以显现的功能,因此,它必须具备可塑性,所谓可塑性,就是介质必须在艺术家或任何人在进行存在性境域的显现中自由地表现什么,而不是指称什么。唯有可塑性才能使物脱离其物的沉重和僵死而游离出来,并自由地承担为了表现而进行的扭曲、变形和按照表现进行组接。
  4、作为显现的介质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可显现性。所谓可显现性,就是让表现的东西得以呈现出来,并稳定地、牢固地持驻于这种介质的显现形式之中,以便成为可见的、可触知的。因此,介质不能淹没、抑制表现,而是要让显现的形式得以彰明昭著。
  以上的四个特征,表明了作为形式显现的介质的整体构成,介质的物性使显现的形式得以牢固地奠基,形式不是呈现为抽象的观念或者看不见的东西,而是牢固地与物的物性结合;正因为显现在物的物性上奠基,介质就构成了承载;同时,作为介质它又必须是摆脱了物的沉重和无生命的物理性,而获得了表现的自由的显现形式,因而,介质必须是可塑的、可呈现的。
  (二)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类型
  这些作为显现的介质是无限多样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积呈现、声音呈现、光呈现、色呈现、身体呈现、词语呈现、线条呈现、形体呈现等。这里,我们可以选几种呈现做以分析。
  A、体积呈现,就是依据物的体积所进行的呈现。石头呈现,就是最典型的体积呈现。它通过开启石头的物性来构建形式。自然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不会说话的、顽固的、沉重的。但是,在人的开启下,石头的物性向人呈现:顽固变成了坚硬,打磨后显示出光滑,没有生命则变成了耐久,沉重则变成了可承重等。在这种对石头的物性的开启中,石头向一种可塑性、可显现的介质转变。在雕刻家的手上,它不再是无生命的沉重,而成了最佳的显现介质,甚至变得驯服。因此,石头也就成了历史上最持久的呈现介质,成了“会说话的石头”,它从石器时代以来几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主要诉说者。在雕刻中石头的光滑、坚硬被开启出来,支撑了不朽的雕像的显身;在建筑中,石头的坚硬与支撑的本性被开启出来,成为建筑的主样式。古埃及人认为,雕刻家就是“使人永恒的人”,说的就是石头抗拒时间侵蚀的耐久性。米开朗基罗则说,雕像就在大理石里面,他不过是将其挖掘出来而已。米开朗基罗的话则揭示了石头的成像潜力。
  B、声音呈现。就是通过对声音的物性的揭示来铸造显现的形式的。自然界的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它没有任何的表现力,也没有任何的生命,在自然界中也没有纯粹的乐音。但是,当声音向介质转变时,声音作为在空气中的振动,被揭示为不占空间的灵动;声音的振动是一种波动,波动被开启出来成了波动性,按规律波动就形成了乐音。由于声音不占据空间的灵动性,就使得对其自由的组织成为可能;同时声音可以使无法显现的东西通过声音而发声说出而得以显现。声音的这些物性就成了显现的奠基,最后构成了吟唱性的旋律和节奏。
  C、光呈现。光呈现就是通过对光的物性的开启来建构显现形式。光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物,作为物,光是变化最快的,光在落到任何物体上时,都构成了反射和折射。对于自然光本身而言,它无所谓可见与不可见,无所谓可见性的层次,也无所谓照亮与显形。但是,当光的物性被开启出来,光就成了所有呈现介质中最微妙的一种。在光呈现中,光的物性得到了最大的呈现,光的入角、光的折射、光的强弱变化,都在人的开启下成了进行存在呈现的奠基,这也就形成了光的美。这里大家可以欣赏一下17世纪荷兰画派的著名画家弗美尔的《拿水壶的年轻女子》,在这幅画中,你就能体会到光呈现所阐释出的诗意的空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了解介质不是作为物质,而是作为显现的本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