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
(一)时间样式及其本性
1、什么是时间样式
如果说,显现的介质是显现得意进行的奠基和基地的话,那么,显现形式的展开样式就是在介质的奠基基础上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展开。这些基本的展开样式就是空间样式、时间样式、力的样式和语言样式。
所谓时间样式,就是显现形式的展开是按照时间的展开方式展开和呈现的,而时间的展开方式就是在一个一维的向度上进行,也就是前后的序列以线形的方式展开。显现形式展开的时间样式,意味着其对各形式元素的组织是按照时间序列来进行的。它所组织的形式具有非常强烈的变化性、流动性。这是空间组织形式所不具备的。它与空间样式是对立。
时间样式的经典的表现,就是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展示形式,就是不同的声音按照先后序列依次流淌出来,构成音响的连续运动的呈现。在音乐的时间展开中,它放弃了空间,或者是把所有空间的东西全部压缩在了声音的时间展开的序列呈现上。音乐正是一这样的方式,展示了人的生命活动独特的形式:生命的起伏、节奏、变化、波动,以及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到来与消失、生与死之间的转换形式,从而以生命自身的展开样式呈现了人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们在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中,在人物命运的展开中,在建筑的展开中(如中国园林的廊),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时间展开的样式。
(一)时间样式及其本性
2、时间样式的本性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形式的时间样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展开和组织样式的时间,是不同于一般的时间概念的。我们日常的时间概念是一种自然时间或机械时间。这种时间概念认为,时间是一种类似于自然存在物的东西,它就在那里规定着我们。但这样的时间概念不是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时间组织样式的时间的起源。
真正的时间是从我们的人自身、从人类自身的存在性历史展开中开启的。人的存在性历史展开如何开启了时间呢?如前所述,人的存在本性是在“去成为什么”的过程中展开自身。这种“去成为什么”的展开过程,就是人的存在性历史展开开启时间形式的本源。在这个“去成为什么”的展开过程中,不仅人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且经历了生命的起与伏、高潮与低潮、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等一系列连续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人把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把少年的自己与老年的自己、把生命的高峰与生命的低潮等不同阶段,连接为有一个前后贯穿的持续性关联体,正是这种持续性关联体向人昭示了生命的时间形式:当下存在是现在,当下的之前为过去,当下的去是未来。这种本源于生命的存在性展开的时间昭示,就是本源时间,又可称做是生命时间。正是基于人的存在性展开所开启的本源时间,人们的冬夏春秋连接为一个季节的时间序列,把白与昼、把月圆月亏、把太阳的不同位置的循环等,把握为时间变化的尺度。没有人的存在性历史展开的时间开启,这些现象就不可能获得时间形式。
因此,时间形式或展开的时间样式,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最基本样式,人就是在这样的展开中认识自己,并形成对人自身时间把握——命运;而人的自身时间把握扩展为对整个族类的时间把握,就构成了历史,历史是对一个族类的时间展开——命运的把握。因此,可以说,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开启的时间形式,开启了人自身的命运感,而命运感导致了对人类自身的历史性的认识——历史。
当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是以时间的形式呈现的时候,人类最先获得了用时间样式来呈现人的存在性境域,这就是神话和史诗。到后来,这种时间样式在个人命运的描写中继续得到了发挥,这就是戏剧冲突的展开和小说人物命运的展开。由此,我们也就明了时间样式的作为存在性境域展开的意味了。
(二)空间样式及其本性
1、什么是空间样式
空间样式及其本性
所谓空间,就是事物在一个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中聚集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样态,它是事物停止其变化而突然定格在那里而获得的呈现状态。它是静态的呈现和展开,而非动态的呈现和展开。而所谓空间样式,就是符号形式的构成和展开采用的是空间展开的样式,并且把一切属于在时间中展开的东西都压缩在空间范围内来呈现。为了把事物凝聚在一个静态的空间中加以整体呈现,空间的形式组织样式往往选择最具表现力的一个顷刻,把一切要表现的、要呈现的东西浓缩在这一具有表象力的顷刻来加以呈现。因此,它也就形成了时间的形式组织样式所不具备的空间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一个空间的形成,意味着使一个事物凝固并突出出来。这里所说的凝固意味着它拥有确定的、不可动摇的体积,这体积又处于属于它自身的场所,也就是说某个场所是专属于这个体积的。所谓的“突出出来”意味着必须一方面从与它关联的周围事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又意味着在分离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使事物与其他的事物融合起来,而是处于因其独立所形成的“应力场的效应”之中。因此,空间呈现意味着首先有一个形体或体积突出出来,同时意味着这个形体或体积与周围事物有间隔,即有形的形式有着一个空的空间作为补充。但是有形的形式绝对地支配着这个空的空间。这个空的空间属于它而且只属于它,事实上,它也是形体或体积的一个部分。这样,有形的体积本身似乎与周围的空间有着一种连续性,不论形体本身有多大,都与周围空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即一个有着生命形式——空间。
因为空间呈现是一个体积聚集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一下子呈现的,它就必须把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部分浓缩和凝固在定格的一瞬间,以便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所以它不是按照时间序列呈现的。一个在时间序列中呈现的东西,在空间中只能压缩为一个体积才能呈现。这样的组织呈现形式的样态,在雕刻中获得了经典的样态。
(二)空间样式及其本性
2、空间样式的本性
对形式进行空间呈现的样式,不是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而是本源于人的存在性展开,也就是说,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开启了空间的基本形式。那么,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如何开启了空间形式呢?
我们先来看一棵树的“空间”。一棵树必有一个处所,占一块地,树干、树冠构成一个长、宽、高的三维体积。这是一种真正的物理空间。这样的空间没有什么意味,因为树本身并不对周围事物构成“应力场”的聚集和召唤。但是,人在其存在性的展开中,在其“去成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将自己交付出去、投射出去,并构成着与周围世界之间的“澄明的显身敞开”的交互呈现。正是在这种“澄明的显身敞开”的交互呈现中,不仅人自身得到了呈现,事物也得到了呈现,而这种交互呈现就汇聚成了一个个存在性的境域。每一个这样的存在性境域的生成,都意味着一个敞开呈现的“场”以及这个“场”对事物既聚集又分离的过程。就其对事物的聚集而言,它把事物向一个澄明的纯粹形象方向凸显出来,把它把握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呈现的形象来把握;就其对事物的分离而言,它把事物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了间隔的“应力场”。同时,在这样的澄明的显身敞开中,人自身的生命展开投射在了其中,并与事物的形象凝聚烙印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空间形象中。这就使得空间成了一个非物理的生命空间形式。
因此,对形式的空间样式组织,就是由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生成的一种呈现样态。审美活动的形式组织的空间样态,就是在这里获得了它的本源和生命。
(三)语言样式及其本性
1、什么是语言样式
语言组织的样式,就是将词语按照语言组织的规则加以组织的样式。在所有的形式组织的样式中,语言的组织样式是最复杂的,它既不是时间样式,也不是空间样式,而是一种可称做为语言的组织样式。这种语言的组织样式与语言的本性有关。
就语言本身而言,它对其具体的词语的组织是通过两个组织原则来进行的。一是横组合关系,一是纵聚合关系。所谓横组合关系,就是一个个词语按照先后次序组成意义呈现的句子单位,然后在按照前后顺序组织成上下文。但是,在语言的有意义组织中,按照横组合关系所组织的意义呈现,从来就不能单独或独立地构成意义的完整呈现。比如,在上面所说的句子中,要确定“玫瑰花”一词的意思,是这个横组合的句子本身所不能完成的,也确定“红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本身也不能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那些在句子中没有出现、但又在语言的差异区别系统中存在着的其它词来确定,这就是纵聚合关系。所谓纵聚合关系,就是用在句子中没有出现、但在语言中存在、并构成了对已在句子出现的词汇构成了差异区别系统的其它词汇,来确定已出现在句子中的词汇的意义的语言组织原则。纵聚合关系虽然在我们组织句子或说话时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为我们所意识到,但是它却是确实存在的。这表明,语词的意义既不能由它本身来定义,也不能由它所出现于其中的整个句子来定义,而是要由语言的这个差异区别系统来定义和确定,虽然这个差异区别系统本身既不在句子的语序中直接出现,也并不每时每刻为说话者所意识到,但恰是这个隐蔽于整体中的差异区别系统规定和组织着语言形式的意义呈现。
在语言的审美形式的组织和呈现中,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同时在发挥着作用,尤其是纵聚合关系发挥着更为重要的或者核心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文学语言的组织形式总是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原故,也是文学语言的呈现形式形成了自身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原故。在诗歌的语言组织中,纵聚合关系尤其占主导地位。在诗歌的语言组织中,主要是通过诸如对仗、韵律等方式,把横组合关系投向纵聚合关系中来加以呈现,同时把本来不能出现的差异区别系统直接带入到语言的呈现中。这里,大家来看杜甫著名的《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此,语言呈现的组织样式,就形成了一种横组合与纵聚合的交叉呈现样态。我们对语言组织样式所形成的文本的阅读,也是根据这样的组织样式来进行的。
(三)语言样式及其本性
2、语言样式的本性
语言从本源上,同样诞生于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呈现之中。语言的起源并不是人认识了事物并给事物一个确定的符号而产生的。语言形成的最初过程是“命名”,但“命名”并不是给它一个单纯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相反,“命名”诞生于人对事物的开启。当人在其自身的存在性展开中,事物在“澄明的显身敞开”中交互呈现时,就开始了事物在“澄明显身”中向符号形式的聚集和凝聚,这种凝聚出来的符号形式就是词语。在这种源初状态,词语不是代表事物,而是就是事物,词语与事物之间是一种完全同一的关系。由于词语来源于事物在呈现中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因此,符号或词语就使得事物获得了一个持驻的、牢固的形式。因此,不是事物给词语以形式,而是词语赋予事物以形式。这样,事物才摆脱了其杂多的混乱堆积,而获得了清晰的、牢固的、确定的符号定位。由于命名的词语把事物从混乱和杂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显现出来,并使事物获得了符号形式的呈现。因此,事物的显现不是单纯地与词语结合在一起,而是浓缩、聚集在了词语之中,词语吞没了事物,成为一种比事物本身更真实的存在。因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惟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因此让它在场。”词语的命名将事物带入到敞开显现之中。这些作为事物之本真呈现的词语,在最初的时期并不是按照逻辑而获得的,而是按照人的存在性展开的显现活动获得的,这就使得一个事物词语形式的显现凝聚与另一个事物的词语形式的显现凝聚,不是按照理性的逻辑分析而确定的,而是按照显现本身来建立的,这样,也就使得事物的词语显现之间的关系不是逻辑的,而是呈现的,即各自独立的并列在一个庞大的语言库中,这就构成了语言组织中的深层的纵聚合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源初的语言是本源性的诗。
只有到了后来,语言才从这种诗性的呈现中摆脱出来,词语组织才获得了逻辑的组织关系。这样,才产生了作为思想工具的理性语言。
这样,语言的形式组织就形成了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的十字交叉状态。在审美活动的语言呈现的形式组织中,则是纵聚合关系主导了对横组合关系的抑制。这就是为什么审美活动的语言呈现形式具有诗性、诗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