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品接受的本性与特征
(一)艺术品接受的本性
艺术品的接受、鉴赏、欣赏,简单地说,就是体味艺术品所确立、建立的“有意味的形式”,重建其中的艺术意象,以获得审美经验。但这并不是说,在艺术品的接受和欣赏中,接受者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意味着接受者、欣赏者的创造性参与和进行新的意象生成。因此,艺术品的接受过程不是类似于教科书的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意义生成过程,它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意义生成事件。
中国古代流传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就是我们领会艺术品接受的很好的例子。如果,钟子期不是创造性的领会了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而是只听到了琴声,那就不是“知音”了。
艺术品的接受和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品怎样在读者、观赏者这里产生意义的过程。产生意义的唯一条件就是,只有当读者、接受者创造性地参与、嵌入到艺术品的意义重建中,才能使艺术品从沉寂状态向自己言说,才能让艺术品袒露自己的秘密。
因此,从本性上说,艺术品的接受的过程,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形成意义生成关系的过程,是读者在作品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启示下创造意义的过程。对于艺术品来说,在这种创造性的接受过程中,它从一个沉寂的状态转向了活的言说,它开始对人说话;从接受者来说,他在这个创造性的接受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生命的有意味显现,而这对他来说,就是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生成事件。
(二)艺术品接受的特征
作为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意义生成-创造关系的接受过程,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A、创造性。一个艺术品虽然召唤人们逗留于它的近旁,但如果没有读者或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嵌入,它的召唤就得不到回应。在艺术品方面,它只是一种启示性的召唤,它并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审美事实,而是有待读者的参与,并建立与作品之间的意义生成关系。因此,真正的审美实现有待于读者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完成。
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读者、接受者用他自己的生命经验、用他自己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所构成的人生,来重新激活艺术品中那“有意味的形式”,并使它获得新的意义,也使得读者获得自身的生命意义。
B、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艺术品本身作为一种召唤,虽然有它自身的含义和启示,但它的意义和启示并不是只有一种意义。这就是说,艺术品的“有意味的形式”只是一种“召唤结构”,作为“召唤结构”,它主要是召唤人们进入一种意义生成、意义呈现的创造活动中,它并不是把一种固定的意义强加给接受者。因此,这就使得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意义生成关系是一种开放的格局,它允诺接受者依照自己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而阐释艺术品,创造性的形成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就使得在同一个作品面前,会有多种意义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汉姆莱特”的原故。同样,读《红楼梦》,一千个人的《红楼梦》都是不同的。
但这也并不是说,对同一个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就不属于这个作品。这些众多的理解仍然属于这个作品。
C、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艺术品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意义形成过程。这种历史过程有两种状态:一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理解同一个作品,其间所形成的意义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变化的,不断深入的;一是每个艺术品都有一个接受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构成中,同一个艺术作品会获得不同的理解。比如陶渊明的诗,在他的时代就没有很高的评价,但是到了宋代,他却居于非常高的地位,这时人们才更为全面地认识他的诗。
同样,同一个作品在理解和接受的历史中的这些变化,并不是与作品无关的,这些理解的历史也同样归属于这个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