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品接受的过程
(一)艺术品接受的基本过程
一个艺术品的接受过程,虽然也是一个直觉活动的过程,但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就是停留、逗留于艺术品面前,直接观审它,与作品建立直觉活动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艺术品的符号形式直接进入眼帘,逐渐让作品的符号形式展示于自己的面前。
第二个阶段是“品”:就是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觉的了解后,去细心品味其中的奥妙、滋味,了解深藏在符号形式下面的更深一层含义。其实这个过程在“观”的阶段已经出现,只是尚未深入,在“品”的阶段,原来的认识就会不断的引导自己向深处走。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将符号形式与深层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并根据读者的自己的心理和生命经验,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和完善由作品所启示出来的意象。宋代郭若虚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次见到了南朝时期张僧繇的画,张僧繇是一著名的画家,但阎立本初看,却觉得没什么,是“徒俱虚名”;第二天又去,才看出了点味道,以为是“近代佳作”;第三天又去,这次的体会又深入了,认为“名下无虚士”,这才“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第三天,该就是“品”了。
第三个阶段是“悟”,就是接受者将作品中的形式、所启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生命经验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活的经验体,也就是在自己的欣赏中生成了具有自己生命的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正如清代薛雪说:“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
(二)艺术品接受过程中的“视域融合”
艺术品的接受过程分为两极,一极是艺术品,一极是接受者。
就艺术品一极而言,它关涉到艺术品的自身、作者和这个作品得以诞生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凝聚,作者和作品得以诞生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凝聚当然都体现在了作品自身的“有意味的形式”之中了。因此,这个作品有它的意义,它召唤接受者进入它的世界。就接受者一极而言,接受者也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一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的存在者,因此,在他响应作品的召唤并进入作品的文本时,他正是以自身的生命的敞开而把自身交付了出去,只有他这样的将自身的生命敞开交付出去,作品的自身结构才能向他敞开和交付自身,这样,艺术品一极和接受者一极才能发生 “澄明的敞开显身”,在这种“澄明的显身敞开”中进行交互的呈现,并最终融合为一个新的存在性意义。
我们把作品一极所具有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一切看作是一种“初始视域”,而把接受者所带入到作品的理解中的自己的生命经验看做是“现今视域”。这里所说的“视域”,就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形成和包含的一切。据此,作品的形成、生成过程有它得以确立的作者所处时代的“视域”,这就是“初始视域”;接受者也有他进入作品时的存在性境域所构成的“视域”,即“现今视域”。当作品一极与接受者一极之间发生了交互呈现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意味着作品的“初始视域”与接受者的“现今视域”之间的碰撞、冲突和最终的融合。结果,在接受构成中的“悟”的阶段,“初始视域”和“现今视域”都不再保持依然故我,而是都发生了变化,“初始视域”发生了变化而获得了新的现今的意义,而接受者的“现今视域”也发生了调整,而获得了“初始视域”的启示。这几叫做“视域融合”。
因此,在艺术品的接受过程中,真正发生的,就是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澄明的敞开显身”所形成的交互呈现,以及在这种交互呈现中所达到的“视域融合”。这种“澄明的显身敞开”所形成的交互呈现和“视域融合”,就是艺术品接受过程中发生的重要的意义生成事件。这样的意义生成事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