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1.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由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所组成的一个宗教和学术团体,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的古希腊。其主要的活动领域是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其成员也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该团体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完事万物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数。数是非物质的,但又先于人的认识而存在。在他们看来:“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数的和谐关系构成的”。这样,在他们的思想中,数就成了宇宙的最高范畴。
  该学派对美和美感以及艺术现象的解释,也都是从这一数的原则出发的。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该学派所提出的“美是和谐与比例”等观点,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2.柏拉图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纯粹学术研究的“学园”的开创者。他办的学园吸收了当时学多青年才俊,他们在学园进行数学、逻辑、天文学和哲学的研究,把研究本身和获得真理作为目的。
  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理想国》、《大希匹阿斯篇》、《伊安篇》、《会饮篇》、《法律篇》等。这些文章都是假托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别人进行对话来讨论各种问题。柏拉图的对话体文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对话文章,充满思辩和智慧。柏拉图的对话不是诡辩,而是围绕着对问题的追问来进行,因此,至今仍然魅力无穷。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物质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物质的世界只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比如,你坐着把椅子,但椅子从何而来呢?从木匠的头脑中那个椅子的构想中来。那么,木匠头脑中的椅子的概念,就是理念,这个椅子的理念要比他按照这个理念做出来的椅子要真实,要更本质。而按椅子的理念设计制作出来的那把具体的、能坐的椅子,只是理念的椅子的模本。这个现实的椅子就是不真实的,它只是模本。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理念的存在,现实中的东西,只是这一个个理念的仿制品。
  依据这样的观念,柏拉图认为,美也有一个理念,这就是美的理念。这个美的理念是使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之所以美的终极原因。这就是他所设想的“美本身”。
  柏拉图是最早进行关于美的理论思考的人。他的《大希匹阿斯篇》不仅是第一篇纯粹的美学文章,而且为后来的人奠定了一个“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道路。后来的美学探讨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前进的。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他是柏拉图的弟子,后来曾作过马其顿国王的老师。他一生的著述涉及范围非常广,而且在他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学多学科的奠基人,如物理学、生物分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他的主要著作有《诗学》、《形而上学》、《工具篇》、《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亚里士多德的所有研究都体现出他与其老师柏拉图的不同,他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即他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普遍可靠的推论基础,以便把我们的判断建立在可靠、有效的根基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古代对艺术进行思考的最全面的理论。其中研究了悲剧、喜剧、抒情诗等。现在流传下来的部分主要是讨论悲剧、喜剧的。因此,大家不要误解,以为他的“诗学”,只是研究诗歌这个独特文体的,其实他的“诗学”包括了当时所有已经独立的诗性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是模仿。模仿是人的本能,模仿可以给我们带来快感,也可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但他也认为,诗的模仿可以比历史更真实。
  从模仿的观点出发,亚里士多德规定了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他还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的作用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从而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和“净化”。
  关于美,亚里士多德没有追随他的老师柏拉图所设定的“追问美本身”的道路,而是多从形式的组织上来谈,认为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安排,“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衡和明确”。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艺术理论和美学的理论的支配地位直到18世纪才告动摇。

  4.鲍姆嘉登
  鲍姆嘉登(1714—1762)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他的其他哲学研究都已不再有影响力,但他因为提出了“美学”(aesthetics,埃斯特惕克)这门学科而名垂青史,被称作“美学之父”。但他生前却首先是一流的逻辑分析学家,而不是一个艺术鉴赏家而参与到美的学科的建设中去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学学科的确立是一个学科划分问题,它涉及到的是逻辑、学科划分的规则,以及“美学”是否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因此,对于大家来说,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关注的不仅是鲍姆嘉登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这个美学史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人类的生活中有了美的现象近2千多年后,才从学科划分的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一门专门“美学”的可能性。建立美学学科是一个学科划分问题,而不是艺术鉴赏问题,艺术鉴赏的才能在这里是没有用处的。
  在鲍姆嘉登的时代,近代哲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人类各学科划分的理论,比如,鲍姆嘉登的前辈沃尔夫,就提出了理论哲学应该有四个部分:本体论、宇宙论、伦理学和心理学。鲍姆嘉登则想把学科划分得更细,以便把美感经验这样的无所归属的东西包含进来。这样,他就在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前面,加了一门在先的科学,即一种感性的、朦胧的认识方法,叫做“aesthetics”,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朦胧的观念”,而不是清晰的一般命题。理性认识方法最终都会导致一种抽象的观念,但这种“朦胧的观念”不仅以感性形态出现,而且始终就保持在这种感性形态之中;更有甚者,这种“朦胧的观念”与一般感觉不同。一般感觉是“混乱的”,但这种“朦胧的观念”虽然不能用理性来把握,但却不是“混乱的”,而是具有“类似于理性的品质”,即它有自身的秩序,而且它也拥有类似于在理性认识中所包含的“真理”。当然,这种“真理”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
  这样,在当时的理性主义所排除的感性的领域,鲍姆嘉登发现“美感经验”这个感性领域的独特性:它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这个“完善的感性”领域,就被理性逻辑的分析给分离了出来,并被确立为一门学科——美学。据此,“美”也就被他定义为“感性的完善”或“完善的感性”。
  鲍姆嘉登给予我们的遗产,不仅是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他把“美学”归在了“感性领域”,这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的;其次,他研究这个感性领域的思路,或者他确立“美学”学科分类的基本精神是:“一种给人以快感的感觉怎样才能分享理性的性质?”这正是他的深刻之处。

  5.康德
  康德(1724-1804)是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他是西方近代哲学理论课题的规范者,是近代学术范式的奠定者,其地位相当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因此,要学习康德以后的人文学科,就必须懂得康德,以康德为起点。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主要研究认识论问题,即我们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以及这些认识的有效性如何;《实践理性批判》(1788),主要是研究伦理学的,即人的意志的功能如何、人凭什么最高的原则去行动的;《判断力批判》(1790),研究人如何进行趣味判断和目的判断的,趣味判断就是他的美学,目的判断就是他的目的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但他早在1764年就出版了一部美学著作,叫做《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把“崇高感”与“优美感”对立起来来加以研究。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仍然延续了这一观点,将其研究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个部分。而在这两个部分,康德的研究都关涉到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趣味判断”。康德的“趣味判断”其实就是“审美判断”,之所以用“趣味”,是因为在他的时代,学术界都把这种属于人的情感活动领域的问题,都归为“趣味问题”,即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美”或者“不美”的判断,是一种情感活动,而这种情感活动主要涉及我们的“趣味”、“喜好”,因此叫“趣味”。比如你喜欢冬天,我喜欢春天,这只是我们的各自的“喜好”、“趣味”问题,与春天、冬天各自的没季节本性没有关系。但是一涉及到一个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某种目的,这样的判断就不是“趣味判断”,而是目的判断。比如,对一个穷人来说,冬天他没钱买棉衣,所以冬天是“坏的”,春天天变暖了,他可以没有严寒的威胁,所以对他而言,春天是“好的”。这种依据是否符合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好”或“坏”的判断,就不是“趣味判断”,而是“目的判断”。康德认为,审美的判断就是“趣味判断”,而非“目的判断”。
  在“美的分析”这部分,康德提出了“趣味判断”的四个原则:
  第一,“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即我们作出一个事物是“美的”、“不美的”,或者是“令人愉快的”、“不令人愉快的”的判断,都与利益、好坏没有关系。这就叫做“审美趣味的无功利性”或“审美判断的超功利性”。
  第二,“趣味判断”是一种无概念的判断,不过,虽然它是无概念的,但却是“普遍有效的”。我们知道,“判断”都涉及到一个概念,但审美判断却没有概念,审美判断总是一个当下的、具体的判断。比如,一个人登上黄山,看见一棵松树,觉得这棵松树很美。这时,这个人的心身全都凝聚在了这棵松树的当下的形象上了。这就是一种当下的、具体的判断。但如果这个人根据这一判断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松树都是美的。那么这样的结论作为判断,就不是“趣味判断”,而是一个“概念判断”。
  但这样也就带来了问题。我们知道只有“概念判断”是“普遍有效”的,那么,如果“趣味判断”只是一种当下的、具体的判断,那么,它就不具有“普遍有效性”。不过,康德认为,“趣味判断”虽然是无概念的,它不是“概念判断”,但却是“普遍有效”的判断。康德把这一点归之于“共通感”,即“心同此理”的一种感觉。
  因此,“趣味判断”的第二个原则,就简称为“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第三,“趣味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判断,但是又是“合目的”的判断。这里的“无目的”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判断者对一个事物做“趣味判断”,他是没有利害算计的,因此,他作出一个事物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利害算计来进行。这叫做主观上的“无目的”;如果用利害地考虑来判断事物,就是有目的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指事物的无目的,即事物成为什么样子,并不是按照人的目的来形成的。但是,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趣味判断”,并判断它“美”,那么,虽然我的判断不是按照目的进行的,事物也不是按照目的形成的,但这个事物形式却是合乎目的的。这就叫做事物的“客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就这个判断而言,它是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
  据此,康德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的形式”。
  第四,“趣味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我们知道,只有概念的判断具有必然性。因为,概念包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按照本质规律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一种必然判断。但“趣味判断”中不涉及事物的概念,而是一种当下的、就事物的具体形象所做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它完全是主观的。但这样的无概念的、主观的判断,却具有“普遍必然性”。为什么呢?康德认为,虽然“趣味判断”是具体的、当下的、无概念的、主观的,但它却是合乎事物的本性的判断,也就是说,与事物的规律有关的。这就是“无规律的合规律性”。
  康德对“趣味判断”所做的这四个方面的规定,澄清了“审美判断”基本根基。可以说,鲍姆嘉登虽然确立了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并认为“美”就是“完善的感性”,但这个“完善的感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遵循什么独立的原则?这些问题在他的《美学》中都尚未确定。大家知道,如果审美活动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那么,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就是不存在的,那么,美学这门学科的成立基础也就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鲍姆嘉登设立了“美学”,但真正奠定“美学”只学科基础的是康德,是康德的“趣味判断”四原则奠定了审美判断的独立基础,并由此而划定了美学的研究领域。
  大家应该从康德的四个“趣味判断”的原则中,认识到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同时认识到,“美”并不是事物的一个属性,而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做的另一项研究,是“崇高的分析”。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讨论崇高时,会全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