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克
博克(1729—1797)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于1756年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其中的“美”就指“优美”)的著作,是第一个将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的美学家。全书有5个部分:(1)论崇高和优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2)论崇高;(3)论优美;(4)论崇高与优美的成因;(5)论文学的作用和诗的效果。1757年博克再版了这本著作的修订本,并加进《论审美趣味》作为全书的“导论”。
博克当时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令人痛苦的,并不一定是令人不愉快的。对这样的情况,博克采取的是提出新的立场,这就是承认这种痛苦但愉快的经验是一种不同于美的东西的另一个品质,即崇高。因此,崇高就认为,崇高是美之外的、与美无关、甚至与美正好对立的东西。博克所采取的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新的发展:由于崇高与美对立、并独立为一种新的形态,审美经验的范围大大扩展了。
博克将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的思想,对康德的影响很大,康德也持崇高与优美对立的观点。美的现象中出现崇高和优美两种形态,正意味着美感经验形态的巨大分裂。
2.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逻辑学、形而上学、美学、历史哲学、哲学史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绝对精神”。所谓“绝对精神”,就是由“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主观精神”,就是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其特点是潜伏于内心,是未实现的东西,凡是为未实现的东西,就还是抽象的、片面的、有限的。只有它从潜在走向现实,将自己的实现出来,表现为具体的伦理、政治和法的精神、国家等观念,就成为“主观精神”的对立面,即“客观精神”。但是“客观精神”却是外在的、不自觉的,因而也是片面的、抽象的、有限的。只有当“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由独立而统一,才产生绝对精神。世界由此从混沌走向精神的自觉。在绝对精神阶段,精神(主体)认识自己,同时也认识对象,所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样绝对精神就进入了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艺术、宗教和哲学三大阶段。到了哲学阶段,绝对精神就发展到了它的顶峰。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艺术的发展阶段,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这就是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是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即精神与显现形象的统一,精神活生生地体现为具体的形象。就是艺术。
黑格尔的这个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辩证法”性质。在他看来,辩证法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的思想,黑格尔在德国柏林大学做了几学期关于美学的讲演。这些讲演后来被整理出版,即黑格尔三卷本的《美学》。黑格尔美学思想中,有几个观点后来影响很大:
(1)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阶段,但它们之间是不同的,艺术阶段,绝对精神体现为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形式就是这个阶段的绝对精神的直接呈现;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到抽象概念阶段的结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就体现为抽象的概念思维;宗教正好处于艺术和哲学之间。因此,黑格尔认为,美就是表现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理念。
(2)黑格尔认为,由于绝对精神处于辩证发展的运动之中,因此,艺术也是在这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并经历了原始的象征艺术、古典艺术、近代浪漫艺术三个阶段。象征艺术是形式大于内容,是内容不称其形式,或者是感性形象多而理念少,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典艺术是形式和内容正好相和谐,是理念和感性形象的最完美结合。古希腊的艺术就是古典艺术的经典。到了近代,理念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浪漫艺术,浪漫艺术就是理念大于形式,形式不称其内容,内容远远超过了其形式,仿佛要把形式撑破。浪漫艺术是一种越来越心灵化的艺术,也是越来越远离具体形象的艺术。经典的浪漫艺术,就是近代的音乐。
(3)在描述了艺术的辩证发展历程中,黑格尔详细分析了诸如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揭示了它们各自的本性。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黑格尔美学中最丰富的。其中,关于人物性格理论、悲剧理论,都是黑格尔《美学》中最精彩的篇章。
3.尼采
弗里德里克·尼采(1844—1900)是西方现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向现代主义非理性哲学转换的热情发动机。
尼采的著述生涯可分两个时期,前期是1869年到1879年他在瑞士巴塞尔大学执教的10年,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不合时宜的思想》(1873—1876)、《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等。这个时期是尼采思想的开创期,也是为其彻底的文化批判准备基础的时期。后期是从1879年到1889年的10年。在这10年中,尼采的身体状况恶化,为此他不得不辞去了大学教职,辗转于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之间,以修养身体,但也是在不断漂泊。也正是这个时期,尼采的思想创造力最旺盛,写出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著作,《朝霞》(1881)、《快乐的科学》(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仅1888年一年他就写出了《瓦格纳事件》、《瞧啊,这人》、《偶像的黄昏》。这期间,他还写出了1067节格言断片,为拟订中的“重估一切价值”做准备。他死后,这些格言断片被他的妹妹整理,以《权力意志,论文及片断》为题出版。1889年1月,尼采的精神彻底失常,此后,他在自己精神的黑暗中度过了10年。
尼采认为,最原始的生命本能冲动,是世界的本源。他把这个原始的生命本能冲动称作“酒神精神”。这种“酒神精神”不仅是人的本体,也是自然万物的本体。这种原始的本能冲动是生命中不断滚荡着的力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个体,但每个人生命的内部却正是这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意志力量。在古希腊的酒神节上,人们释放这种本能的能量,冲破一切规范禁忌,让这原始的本能力量汪洋恣肆地奔突放纵,以解除人的个体化原则的束缚,而回归原始的自然母体——本能冲动的意志。
从个体原则的崩溃、解体而言,它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但也正是通过个体原则的解体,人摆脱了个体的束缚,重新回归于自身的原始母体——本能意志的河流之中,而这种回归母体,又会带来极大的、最高的快乐。这种由毁灭的痛苦和回归母体的最高快乐构成的状态,被称作为“酒神状态”,它其实就是悲剧的精神。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所代表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正是这种本能的汪洋恣肆的奔突,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本能意志的象征,造就了音乐、诗歌、民歌,并产生了悲剧。因此,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意志力量是产生象征的力量,是产生歌舞的力量,是产生吟唱的力量,是产生符号魔力的力量,是产生神话的力量。
尼采在揭示了原始的本能冲动作为世界的本源之后,他就以这个本能冲动为依据,对西方的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他认为人类发展的理性化,就是割除人的这种原始的本能冲动,这样人变得道德了,但也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失去了自己生命的充盈,在理性的压抑下,生命活力变得越来越干枯,生命之水越来越失去了源头的汪洋。这样,人类就衰落了。据此,尼采主张应该用本能冲动来对理性的、道德的一切进行彻底批判,以便人能够重归生命之源,回到创造神话的力量之中去。
尼采的思想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导致了思想界对人类文化的重新估价,也导致了关于人类文化起源的新的认识,这就是认为人类文化是起源于人的生命直觉之中的思想。
4.雅斯贝尔斯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存在哲学家。他在青年时期即追随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尤其与海德格尔交往很深。其哲学思考集中在关于人的存在以及人如何能够达到存在的本真性的问题。1932年,他的三卷本《哲学》问世,这是他的哲学著作的代表。1947年他出版了《真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存在悲剧理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和世界都是荒诞的。那么,人如何能够在一个既不为任何理智所认识、也不对任何信仰显示其真实本性的世界上生活呢?虽然世界和人都是荒谬的存在,但人在这样的世界上仍然应该作出有意义的抉择和重要的行为。这就是哲学家应该做的事。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应该在存在的荒谬、荒诞中,领会存在的奥秘,而悲剧就是人领悟存在之本真真理的道路。
5.霍布斯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早期人物,他做过培根的秘书,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意大利科学家迦里略等有过交往。他的重要著作有《论人性》、《利维坦》等。在这两部著作里,霍布斯主要表达的是自己对人性和政治的看法,但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主要讨论了人类的心理活动。他认为,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这是他为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奠定的基础。他对人的感觉心理活动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了感觉、想象和联想等。这就使他初步建立了经验主义美学关于这些概念的解释。在研究人的感性经验的不同方面时,霍布斯涉及到了“可笑性”或者喜剧。他对“笑”的解释就是“突然的荣耀说”。
6.柏格森和他的《笑的研究》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写作不是走学院的老路,而是具有某种散文写作的性质,他的散文笔调的哲学写作,使他于192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论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此书在出英文版时被改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1910),后者比前者更有名;《形而上学引论》(1903)、《笑的研究》(1900)、《创化论》(1907)。在这些著作中,柏格森不断地涉及美学、艺术问题,并经常诉诸于美感经验或艺术经验,来解决他的哲学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美学见解。
柏格森认为,人并不是先认知,然后才去生活,相反,人首先生活着,然后才去认知。因此,最基本的事实是,生活比认知是更为基本的生命活动。他的哲学就是要探究这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如何?它是如何构成了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的?它又是如何创造了我们的各种文化?
柏格森认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才是一切的根源,不仅是人的根源,也是宇宙的根源。而生命就是不断的运动,在运动中生生不息的创造,这就是生命的创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不断运动的生命创化之中,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最基本部分。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同情”或直觉,就可以进入到这一生命之流的深处。
生命冲动的活动是不断绵延的、运动的整体,它是不可分割的,对待这生命运动的绵绵创化过程,不能用理智或分析理性的办法,理智的、分析的办法只能在生命活动之外打转,但没有办法进入生命活动的内部。因为,理智的、分析的办法都是局部的、静止的,它不能进入生命活动的整体。而进入生命活动内部的唯一办法,就是直觉。生命活动本身的活动过程就是直觉,那我们也只能以直觉来了解它。
但在人的理智化过程中,生命活动的过程被机械化了,生命运动的不断绵延的时间,被理智改造成了机械时间,或钟表时间,生命运动的绵绵创化也被改造成仿佛可以用理智加以操控的过程。这就是生命的机械化、空间化。
柏格森哲学的使命,就是力图通过对生命活动的基本事实的探究,把我们从过分理智化的生活中召唤回生命的绵绵创化的过程中,让我们回归生命本体。在他看来,那种仍然拥有生命活力的人,在看到那本来应该有生命而却失去了生命、本来没有生命而假装有生命的东西时,就会发出“笑”。这“笑”就是生命对无生命所具有的超越。
7.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20世纪西方世界波及最广的思潮之一。从20世纪初开创起,它就一直在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对文化的看法。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医师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首先是一位精神病开业医师,起先主要用催眠法使病人进入无意识状态,让病人在睡眠状态说出自己内心的隐情,以缓解自己的精神病态。后来,弗洛伊德将催眠法发展成为一种随意的谈话治疗,即精神病医师与病人进行谈话,通过谈话了解病人的精神病的内因。正是在这样的谈话治疗中,弗洛伊德发现,人不仅有明确的意识活动,还有非常重要的但不明确的无意识活动;同时,他也发现,人的梦、幻觉、白日梦,以及精神病的症状等,都是无意识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病都有一个来源,这就是人的无意识在作祟。
这样,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这部精神分析学的开山之作,描述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此后,他出版了大量论著和论文,对其精神分析思想进行阐释。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生命的本能冲动,即性本能,它是人生命中天生的能量,是生命中固有的、不可遏止的力量。人的本能冲动寻求直接的满足和实现,因为本能冲动的满足能够带来极大的快乐,取得快乐是本能冲动的唯一目的,这就是它自己的快乐原则。在这样的直接满足中,本能冲动就将自己的消耗掉了。在没有压抑的情况下,这种本能冲动会直接表现自己,它也能够为人所意识到,并迫使人去采取行动来实现。但人毕竟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有多种限制,本能冲动寻求快乐的愿望往往必须遵循现实的需要而被改变。比如,人的性成熟是在青春期就完成了,但由于现实社会要求年轻人这必须去进行知识的、技能的、道德的训练,以便为将来的事业积累,这样,他就不能直接去实现自己的性的快乐的要求。为了遵循现实的要求,从而改变本能冲动的直接实现而推迟实现,或将性本能的能量聚集起来以实现科学的、学术的目的,这就是人所遵循的现实原则。
人为了遵循现实原则,而放弃本能的快乐原则的直接实现,将本能冲动的能量改变到别的道路上去,比如奉献给宗教的、政治的、学术的、科学的、艺术的等较高尚的目标,从而使本能冲动不能够直接被满足,只能通过科学的、学术的等目标的实现后获得“延迟”或“替代”的实现。这就叫做“压抑”。人类社会为了其他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就得通过对人的本能冲动的压抑,来获得能量。
虽然压抑使得本能冲动转向了其他领域的目标,并获得替代性的满足,但这却不能根本改变本能冲动直接寻求满足的性质,况且在压抑的情况下,本能冲动并不能完全通过其他目标的实现来完全满足自己的快乐原则。这样,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就不再直接进入人的意识,转而进入了隐蔽的状态,并在隐蔽的条件下寻求满足。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在隐蔽条件下的滋长、衍生,就像被堵塞的河水,越堵越高,越堵越多,在隐蔽的状况下,给人制造麻烦。如果这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它可以变成梦、幻想,严重者即成为精神病。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
这种被压抑的、不能实现的本能冲动在隐蔽的状况下滋生、蔓延,最后就形成了我们根本不认识、但却实际支配着我们的生活的强大的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这些被压抑的、隐蔽的本能冲动所形成的无意识,要远比人的意识为多,也远比意识更重要。因为,人的生活正是受这无意识的隐蔽的控制,也就是说,无意识之所以是无意识,是因为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正是在你意识不到它的情况下,以各种各样隐蔽的方式影响、控制、支配着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因此,弗洛伊德就认为,这种无意识可以变换各种花样来表现自己,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隐蔽的快乐愿望,或者表现为梦,或者表现为幻想、幻觉,或者是离奇古怪的象征图象或隐蔽的愿望。因为所有的无意识实现出来的都是以象征的、图象的形式,无意识也可以通过艺术家而表现为各种艺术作品。因此,弗洛伊德就认为,艺术的根源就是人的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或者无意识。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将无意识释放出来、或隐蔽地实现人的本能冲动的方式,不过它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上的方式。但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纯粹的形式方式,所以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是纯粹的形式快感。弗洛伊德也正是从无意识或本能冲动的释放的角度来解释喜剧的。
8.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克伦威尔序言》、《莎士比亚研究》等论文之中,他对美、文学的看法主要是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他将美与丑对立起来,并认为丑更具有表现力等观点,都是现代美学的特征。
9.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著名雕塑家。他的雕塑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是从传统雕塑向现代主义雕塑转变的重要人物。在他的雕塑中,突出的是性格和特征,而不是“美”。这就使他与古典主义雕塑之间有了巨大的差别。他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的。”
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莱市民》、《巴尔扎克》、《地狱之门》等。他与友人谈艺术的谈话录出版后非常有名。中译本为《罗丹艺术论》。
10.波德莱尔
查理·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19世纪著名象征主义诗人、文艺批评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纯艺术”、“唯美主义”等。他也是第一个将西方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的情感带到诗歌创作之中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主要创作有《恶之花》(1857)、《散文诗集》等。文艺理论和艺术批评著作有《美学探奇》,收集了他的一系列沙龙评论和艺术评论。
在审美观念上,波德莱尔是真正的现代审美意识表达的先驱者。他不仅自己描写现代的都市感觉,也是将都市感觉引入美学的第一人。他认为,艺术应该摆脱自然,而进入想象力的世界。他同时认为,没有单纯的美,真正的美都包括几分邪恶。他说“魔鬼之魅力是强者消魂”。“我并不主张‘欢悦’不能与‘美’结合,但我们的确认为‘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没有‘不幸’在其中。根据这些想法,也许可以说,执迷于这些想法,我也就不难作出结论,认为最完善的男性美就是撒旦——像弥尔顿所描写的那样。”
应该说,波德莱尔是真正将现代的丑引入艺术的创始者。
11.萨特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哲学、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三个领域都非常杰出的人物。
萨特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战前的这段时间,他主要是追随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并用现象学方法来研究现象、自我、意识和想象等问题,著作有《想象心理学》(1936)、《情绪:一个理论纲要》(1939)为代表;创作有《恶心》(1938)、《墙》(1939)。第二个时期是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萨特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而声名显赫,并使得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遍及世界的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力图将其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以便使马克思主义人道化。这个时期的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什么是文学?》(1947)等;文学创作有《苍蝇》(1943)、《间隔》(1944)、《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1946)等。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个时期,萨特的思想变得多元,主要是从事社会政治活动。主要著作有《辩证理性批判》(1960),以及大量的评论文章。虽然萨特一生思想变化比较大,但他的根基仍然是存在主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主义呢?存在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想运动,不同的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之间也有巨大的差别,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舍勒尔、加缪、萨特、马尔罗等人都可以被归在这个思潮的名下,但各自的却有着巨大的不同。不过,在下面几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样的:第一,他们都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没有先验的本质的,人只是在他自己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本质。人首先是存在,这个存在就是生活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第二,人是怎么到这个世界上的呢?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理由,也没有什么神圣的目的,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仅仅是偶然。比如一个人的出生,就完全是偶然的、随意的。这就叫做“被抛”。这就是人的到来的“荒诞性”。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既没有先定的本质或人性,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没有什么神圣的目的,这样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或生活,仅仅是从荒诞出发、还要经历所以无原由的苦难的过程而已。第三,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唯一具有的就是“可能性”,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将自己展开来,去做这、做那。人也就是这种种的可能性而已。人的这种基本的、生活事实,就是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