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本质与人的存在
我们这本教材,在讨论审美活动时所采取的观点,主要是吸收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在美学领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版了《存在与时间》,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把哲学从天国、形而上学领域拉回到人世间的最有力量的著作。它把哲学专向了真正研究人自己的实际存在。而过程的哲学虽然也表明研究人的实际存在,但其实都只是研究人的抽象的精神,并没有触及、甚至不知道如何来研究人的实际的存在。那么,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给我们描述了这样的道路。
此后,海德格尔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更为深湛地描述存在的结构、意义和真理等问题。
在描述存在的结构、意义和真理问题的过程中,艺术问题进入了海德格尔的研究。在1936年他发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讲演,探究了如何从存在的角度来解释艺术的问题。这为人们从存在的角度认识艺术的本性提供了可能性。此后,海德格尔不断触及艺术问题,探讨了存在与艺术、存在与语言、语言与诗、诗与思等的关系。
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可参阅他的《诗·语言·思》、《通向语言之路》等论文集。
当我们的教材把审美活动的本质界定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时,大家或许会明显意识到,这个界定并不是围绕着“美”来进行的。显然,“审美活动”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对象有待我们去“审”,就像法庭提“审”犯人一样。如果审美活动只是去“审”一个固定不变的“美”,那么,“审美活动”就只是一个类似于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人类自身的创造性的过程。
当我们把审美活动界定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后,大家或许会发现,在这样的“显现活动”中,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美”,甚至这其中有没有“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这个“显现”就是存在意义的生成、造就、投射,这种存在意义的生成、造就、投射才是“审美活动”的实质。这样,大家一定要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的生成、创造、投射的意义呈现过程,它是动态的、历史的,是随着人类的历史变化不断变化的,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恒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