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市场经济——不可跳过和取消的历史阶段>>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要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需要从经济的含义谈起。人类对自己的经济或经济生活的思考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经邦济世”或“经邦济民”的缩略语,意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例如,《尚书》中就有“经邦”、“济民”这样的用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隋唐时期的文中子。《文中子•礼乐篇》中就有“经济之道”的用语。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十九世纪后半期,我国学者曾将西方的“economy "(或“economics ”)一词译为“富国策”、“富国养民策”、“保富述要”、“理财学”、“资生学”、“生计学”等;日本学者则借用古汉语中“经济”这个词,将“economy ”(或“economics”)译为“经济学”。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日本人的这一译法。
“经济”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归纳起来,“经济”一词的含义有:(1)指节约、精打细算,投入少产出多。(2)指财力、物力。比如说某人经济条件好,就是在这个意思上说的。(3)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4)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5)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对经济一词做了概括。从最广义的角度讲,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行为、制度、部门等的总称,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以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未来还会出现以产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所获取的产品勉强糊口,没有多少剩余。在这种情况下,既无交换的必要,也无交换的可能,经济因而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即自然经济状态。
“各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财产(地产)也表现为直接的、自然形成的统治;各个人通过某种联系——家庭、部落或者甚至是土地本身,等等——结合在一起;交换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只要具备普通常识就够了,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彼此还完全没有分开;所有者对非所有者的统治可以依靠个人关系,依靠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共同体;存在着小工业,但这种工业决定于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因此这里没有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分工。”
可见,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就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形式。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产品,但它们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如耕、牧、纺、织、缝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因为这是这样一个家庭的职能,这个家庭就象商品生产一样,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以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节的。但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每一个农奴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
自然经济有如下特征:(1)每个经济单位都是孤立、分散、规模狭小的自然生产形式,是排斥社会分工的封闭型经济;(2)自然经济只求自给自足,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3)自然经济的生产者以人身依附为特征,孤陋寡闻、墨守陈规,家长制、行政命令是调节生产者活动的惟一手段。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从自然经济内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这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他们受劳动产品的支配,表现为劳动的统治,特别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本的统治;各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实际上应该已经实行分工;这种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工业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和依靠分工才能存在。”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是单一的,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相互交换的必要性。“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必然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交换自己的产品,这样劳动产品便采取了商品形式,从而导致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的。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总之,基于一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以不同的部门劳动产品的买卖为媒介,以生产资料分布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这意味着生产者的劳动产品还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还必须通过市场的交换,私人的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一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的最大区别是,劳动产品不再被当作价值来对待,不再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个体的劳动产品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不是人类经济发展形式的究竟,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随着历史条件的成熟,商品经济必然要逐步过渡的到产品经济阶段。
“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有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当然,三种经济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每一个时代,都是一种经济形式起着主导、决定作用,同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它经济形式。例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历史阶段,很早就存在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在商品经济占主导的条件下,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同样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存在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经济生活异常丰富多彩。
从考证的情况看,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海蚶壳和赤铁矿粉,原产地分别在数百公里以外的渤海湾和宣化地区,应属交换而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较为确切的非货币交换的实物证据。另外,略晚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地点,如山西阳高许家窑、襄汾大崮堆、太原古交镇、陕西梁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遗址等,很有可能是当地的石器制造与交换中心。在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铜石并用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实物交换的范围已大为扩展。大汶口有些大墓中随葬着特别精致的物品,如玉钺、象牙梳、象牙雕筒、鳄鱼皮(蒙鼓用)、白陶等。其中有些原料,如鳄鱼皮、象牙和玉石等,都非出自本地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和掠夺手段才能得到。而在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西部卡若文化遗址中,则发现了贝饰10枚,系宝贝穿孔而成的坠饰。卡若遗址位于今西藏东部昌都县加卡区卡若村,北距昌都县治约12公里。宝贝(Cowrie shell)产于南海,既出于卡若文化遗址,是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换关系(多半是间接关系)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往往被低估的史前文化,其交通幅员广度及交换水平,实在让人瞠目惊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所谓资源就是指人们可以支配、利用的一切资源。大致上它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包括土地、野生动植物、矿藏、森林、能源乃至降雨量、风力等等。资本资源是指已经生产出来并且被用来生产其他有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东西,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工作台、桥梁、办公桌等资本存量都属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是由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构成的资源,它向社会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由于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有些资源如土地还是不可再生的。这就必然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同对资源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因而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使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能按预定组合得以有效利用,就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就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众多的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资源可以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劳动,资源配置可进一步归结为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必要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进一步归结为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分配效率问题。
在任何社会里,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由谁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都是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取决于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生产条件。在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个社会主体有意识地进行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计划的方式;一种是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即市场的方式。历史上氏族首领在本氏族范围,奴隶主、封建主在各自的庄园内的资源配置,属于有意识地进行直接配置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调节,也属于社会主体有意识地进行直接配置的方式,是“有形的手”指挥的有计划配置。在发达的商品经济里,生产要素已主要不是通过行政权力来配置,而主要是通过市场,由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来引导资源配置。当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时,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市场经济又不能简单等同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性质是相同的,它们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基础,商品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础,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就不能形成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只有当商品经济普遍发展,并形成统一的市场和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对生产者的利益和经营活动起直接调节作用,从而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基础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商品经济。
但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简单的等同。首次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形成的。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资本才产生,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其次,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中,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是截然不同的。毫无疑问,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但是,一般商品经济尽管离不开市场,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而市场经济中,市场则成为覆盖全社会的,自发组织和自发调节社会生产、流通以及资源配置的中心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或主导作用。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不但要求具备与商品经济相同的条件,还要求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与统一,并以形成广阔开放,全面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为条件。因此,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普遍发展,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最有利于充分发挥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市场居于支配地位,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的形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商品经济、近代商品经济和现代商品经济。相应地,市场经济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市场经济。古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古代市场经济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日趋频繁,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那时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处于从属位置,古代市场经济仅仅限于一般消费品的交换,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古代市场经济只能算是市场经济的萌芽。
第二阶段是近代市场经济。近代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成长起来的。18世纪中叶,在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企业逐步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不仅有消费品市场,而且出现了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不断“攻城略地”,其作用逐渐扩展到了世界商品交换领域,形成了世界市场;市场经济的痼疾——经济危机也开始了周期性地发作。这一阶段的市场经济属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积聚,垄断出现了,近代市场经济也为现代市场经济所代替。
第三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的垄断性与国际性日益增强,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银行和信用进一步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不断融合,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日趋复杂,以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危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一阶段难以企及的程度,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有关。因此,从上个世纪20-3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放弃对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通过国家的力量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调节控制。这样,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和宏观调控相配合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经济框架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5-96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5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5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6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6-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