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世界的两极>>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种独特的东西横贯古今。我们的思想用语言表达,财富却常常用它来表达。它曾经是兽皮羽毛、粮食食盐、贝壳石头、黄铜白铁,最后是金银。这就是货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形式,而且有价值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即自然形式,是由商品的物质成份构成的,这种形态我们可以从各种商品体上直接感触到。而价值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一件孤立的商品来看,如一件上衣,无论你怎样翻弄它,就是把它弄得粉碎,也不可能从中找出价值来。那么,商品的价值在哪里呢?因为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它只有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别种商品来表现,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即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商品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发展
现在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研究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是为了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表现为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部落之间的偶然交换关系。当时社会还没有发生大分工,私有制也没有出现,因而也不存在着商品生产。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每个氏族内部开始出现了极少量的剩余产品,于是邻近的氏族之间就把产品互相进行交换。由于这种交换是不经常的,因而交换带有偶然的性质。与这种偶然的直接的物物交换相适应,产生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如1只羊与两把斧子相交换,用等式可表示为:
1只羊=两把斧子
|
从形式上看这种价值形式很简单,但其实不然,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以后各个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等式中。在这等式中,羊和斧子分别处于等式的两端,两种商品居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左端看,羊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从右端看,斧子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它处于等价形式上。让我们来看一下等式中两种商品的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因为没有斧子,羊的价值就无法表现;没有羊,斧子也就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互相排斥的。这就是说,在等式中两种形式必须由两种不同的商品分担,同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只能处于其中的一种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所能表现出的只是使用价值,价值自身表现不出来,必须在交换中通过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斧子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羊之所以能够和斧子相交换,是因二者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消耗了相同的人类劳动,具有同样的质,没有这种共同的质,它们便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能发生交换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不仅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价值量。如,1只羊=两把斧子的等式中,斧子的数量“两把”就把1只羊的价值量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并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处在等价形式上的斧子同样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只是用自己的自然形态,即使用价值来表现羊的价值,充当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它不仅把羊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外在的东西,而且把羊的价值量的多少也都表现出了。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斧子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物,但是由于它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成了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证明了羊和自己一样都是抽象劳动的生产物,而且证明1只羊和两把斧子在消耗的人类劳动量上是相等的,这样斧子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斧子本身是私人劳动的生产物,但是直接能够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他所包含的私人劳动劳动就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了,具有直接的社会劳动的形态。
通过简单价值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已外在的表现在两个商品之间的关系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仅仅表现为使用价值,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却仅仅表现为价值(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变成了其它商品的价值材料),原来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现在转化为外部的对立,即两个商品间的对立,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价值形式,对价值表现的还不充分、不准确。在这种价值形式下,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这种社会性质,还未被充分表现出来,所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被扩大的价值形式所代替。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上。这一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逐渐增多,许多商品经常地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时,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于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 |
= 2把斧子 |
在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中,羊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每一种其他商品都成为反映它的价值的镜子。这样,商品的价值才第一次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由于交换已经由偶然变为经常,因而商品价值量的确定排除了偶然性,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来决定这一事实,也第一次明显地显露出来,商品交换的比例,更加接近它们所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
商品价值在扩大价值形式中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商品价值相对地表现为一个无穷无尽又互不相同的等价序列,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等价形式,给交换带来困难和不便,价值形式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从无数商品当中逐渐地分离出一种商品,自发地成为社会公认的共同的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扩大价值形式就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2把斧子 = 20公斤粮食 = 5分黄金 = 40尺布 = 若干其它商品 = |
1只绵羊 |
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之间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但在这一阶段,一般等价物还没有最后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是不同的。很多东西当过一般等价物。
在太平洋的一个叫雅普的小岛上,人们拿石头当钱。1898年,德国人占领这个小岛后,费了很大的劲儿想把石头钱废掉,都没有成功。后来想了一个损招,在石头上画了小小的黑十字,结果问题就解决了。
没有固定在某一物品上,不利于商品交换更大范围上的发展。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即当某种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40斤粮食 = 20尺布 = 2把斧子 = 一只绵羊 = 其它商品 = |
|
5分黄金 |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已固定地由黄金或白银等贵金属充当。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黄金和白银之所以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的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便于保存等特点,使之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只要这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黄金,一种普通的金属,饿了不能当饭吃,渴了不能当水喝,也不能除患医病,除了有华丽光鲜的色泽外,似乎找不出什么实际用途。可是为什么它会具有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颠倒黑白、混淆美丑、起死回生的魔力,让世人顶礼膜拜呢?因为它变成了货币,变成了可以交换一切商品的“钱”,变成了财富的代表。
那么,黄金为什么会这么幸运,成为货币家族的新贵族呢?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假如某人拿着贝壳去很远的地方买东西,他会遇到很多麻烦:一不小心,贝壳可能会被碾碎或者被压坏。如果买大宗的货物——可能值一麻袋贝壳,不堪重负!如果他只想买一根针——可能只值三分之一个贝壳,又怎么找零呢?而且贝壳有大有小,形状也各有不同,大贝壳和小贝壳的价值怎样兑换、比较?这些都是难题。贝壳尚且如此,其他的物品如绵羊、兽皮就更不方便了。而使用金子恰恰能够解决这些难题!金子非常稀少,不易破碎也不会腐烂;体积小,价值高;质地均匀,可以任意熔化、分割,大买卖做得成,小买卖能找零;携带也很方便。金子的这些优点是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比拟的,它几乎天生就是当货币的料。当然,也有其他一些金属如银、铜等,具备黄金的一些特点,也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担当过货币。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金、银、铜等贵金属铸造钱币。钱币的含金量也不是随意确定的,必须能够方便买卖流通。比如铸造铜钱时,含铜过高则钱币价值太高不便流通,含铜过低则钱币容易磨损。到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钱”,即每一枚钱币中含铜五铢(铢是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相当于二十四分之一两)。“五铢钱”价值适中,质地耐用,大大便利了贸易和流通,含铜量标准也作为一种固定的惯例一直延续下来。说来有趣,这个含铜量标准中外几乎是相同的,如希腊的古币德拉马克、罗马的银币德纳留斯、德国的马克、英国的先令等,其含铜量几乎都和“五铢钱”一致。
金银由于其天然的特殊性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作为货币使用,所以马克思才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2、货币的形态
自货币产生以来,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货币形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以及电子货币几个阶段。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形态。在早期简单商品交换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交换的目的是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主,在当时社会组织下,最能代表财富的并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物品自然成为当时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一般近海地区人们多用海贝和盐充当货币;游牧民族多用牲畜、皮革充当货币;农业区人们多用农具、布帛充当货币等。
这些物品既是普通商品,可随时直接用于消费,又是特殊货币商品,可用来进行间接交换。但是多数实物货币都不易分割、不易保存、不便携带,因而不利于行使货币职能。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优点。于是在交换中逐渐代替非金属实物货币成为主要对象,最终成为通行的货币。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参加交换的商品数量增加,需要包含价值量大的贵金属充当货币,币材也由铜过渡到金和银。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就是代替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它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其本身的价值就是所替代的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的代表形式是银行券,即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它具有十足的金银作为保证,可以兑换成真实货币金或银。
货币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这就产生了由价值符号或代用货币替代真实货币的可能性。代用货币是与金属货币共生共存的,当金属货币消亡时,代用货币自然也就消亡了。由于代用货币有一定的信用保证,可以自由兑换黄金,故也称为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代用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其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由于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已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本身不足值甚至没有内在价值,其发行不以金银作为准备,也不被承诺兑现金银,所以信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和国家垄断;二是公众对此种货币具有信心。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现金和银行存款。现金是指流通中的现钞通货,一般用于日常消费品、零星开支及劳务等小额交易。银行存款是指各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5)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商品交换更加频繁,交换的数量更加庞大,同时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结算手段的改进,现金流通逐渐减少,货币形式主要采取存款形式,货币概念得以扩张。存款货币表现为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存款余额,银行活期存款的存款人可以签发支票付款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而不必费时费力地取现金支付。存款货币与其他货币形态相比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一定的实物形态,不具有可触摸性、可持有性,只不过是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一笔数字。
(6)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自动转账系统而进行支付货币的职能的信用工具。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对各行各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货币的发展发生了飞跃,货币由记在纸制凭证上的金额变成了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组加密数据。电子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顾客,既节约流通费用,又加速资金周转。由中央电子计算机和终端机及通讯卫星、电话、电传、电视等组成的电子通讯网络,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存款、取款或要求银行提供各种服务。美国经济学界把电子货币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以后的“第三代货币”。
从货币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一种货币形态能被另一种货币形态所取代,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社会生产的发展、各种币材的优胜劣汰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