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世界的两极>>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也是商品,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它没有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并且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形式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它的职能中,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这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具有长度一样。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即商品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并不立即实现价值。因此,不必要用真实的货币,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为了准确地用货币去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有必要用某一固定的金属数量作为货币单位,并把它分成若干等分。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

在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为“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金属货币,金属的自然计量单位,即重量单位,就成了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如秦朝的“半两”铜钱,汉朝的“五铢”铜钱,据说都是“重如其文”,即重量与钱上所印的文字相符,而“两”和“铢”都是重量单位。唐以后,铜钱单位变为“文”,“文”仍然代表一定重量的铜。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其来源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流通的银币的单位,也有确定的重量(7钱2分)。英国的货币单位“镑”原先也是重量单位的名称。最初,人们说某件商品值多少“两”、多少“文”、多少“元”、多少“镑”,与这件商品值多少重量的金银铜是一个意思。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日益成为价值符号,这些货币单位作为金属重量单位的意义逐渐在大众的意识中消失了。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而规定出来的,它与价值尺度是不同的。价值尺度作为价值的代表,是一般人类社会劳动的化身;价格标准作为计算货币量的标准,是规定的金属的重量。货币的价值尺度只能是商品经济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本身的价值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的;而作为价格标准,单位货币所包含的金属数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无关,从而与金属价值的变动无关。

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货币也自有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国的货币制度至少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货币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比如,货币是用贝壳还是铜铁?是用金银还是纸张?货币材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产生的,但国家要对此从法律上给予肯定和保护。

(2)货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我们必须给货币规定计量单位,比如,过去铜钱的单位是“文”、“贯”,金银的单位是“两”、“斤”,今天人民币的单位是“元”。美国的货币单位是“美元”,英国的货币单位是“英镑”,俄罗斯的货币单位是“卢布”等。

(3)货币分为几种?货币分为主币和辅币。比如人民币的主币是“元”,辅币有“角”、“分”;“美元”是美国的主币,而“美分”则是辅币;英国的主币是“英镑”,辅币则是“先令”。主币主要用来支付,辅币则主要用于找零。

(4)货币由谁发行,怎么发行?过去曾经允许私人铸造铜钱,现在一般规定除了中央银行谁都不能发行货币。

(5)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发行货币不能凭空印票子,货币制度必须规定清楚发行货币以哪种资产为依据(也叫发行准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货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先后存在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银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银;金银复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金和银;金本位制则以金为本位货币;纸币发行以这些金属货币为基础,可以自由兑换。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本位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世界各地都确立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充当商品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
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物物交换的公式是商品—商品(用公式W—W表示)。货币产生后,以货币为媒介商品流通公式则是商品—货币—商品(用公式W—G—W表示)。商品流通与物物流通不但从形式看不一样,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根本的区别。在直接的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每一次卖,同时也就是买,卖和买的行为是同时完成的。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买与卖的同一过程则是分裂成两个独立的过程,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商品流通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卖者卖出商品后不一定马上去购买,导致买与卖的脱节,从而使商品流通中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属条块的形状出现的,每次交换都需查看成色,称分量很不方便。于是有些地方富有的商人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烙印,用他们的信用保证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铸币开始萌芽。后来就由国家来发行铸币,经国家证明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成色。

我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时代。这时,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金币是楚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史称楚金币为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等。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在已发现的爰金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1974年,在中国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金币392块,总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 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这些楚金币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间,少量的仅为 85%左右。楚金币的称谓甚多,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种,因而人们多以它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 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铸币用久了会因磨损而减少重量,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它们仍然可以流通。这就产生了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用其它材料制成的价值符号乃至象征性的价值符号来代替的可能性,纸币因此应运而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的“交子”和“钱引”,南宋时的“会子”,已是真正的纸币。马克•波罗在元代的中国看到的纸币在市场上使用竟然与纯金没有差别,感到是一件奇事。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在于便于携带,可以大大节约作为币材的金属以及货币铸造和运输上的各种费用。不仅如此,纸币的使用还缓解了贵金属供应不足对商品交换规模的限制,使所谓“币荒”得以避免。在15世纪的威尼斯,由于前往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港的商船和商队要采购香料和棉花等货物而带走大量货币,每年总有几个月要闹“币荒”,当地的商品交易受到很大影响。不过当时的欧洲人似乎还没有想到可以用纸币来代替贵金属。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是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它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它的流通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就是说,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最初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纸币的含金量,人们可以用纸币自由兑换黄金,这种货币制度也被称为金本位制。

英国最早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规定纸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纸币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筹措军费大量发行纸币,同时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支付了大量的黄金。纸币发行量剧增,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原先纸币和黄金的比价无法维持。英国不得不在战时停止英镑兑换黄金,暂时放弃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英国的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l944年,各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市开会,决定确定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35美元=1盎司),各国货币再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这个新的货币体系也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后,美国大量发行美元,远远超过黄金储备量,人们对美元逐渐失去信心,黄金抢购狂潮不断。1971年8月,美国不得不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金本位制的解体,使得纸币不再是黄金价值的符号,而进一步蜕变成为价值的符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应运而生,它依托金融电子化网络,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功能。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的产生是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任何商品。所以,货币具有流动性和“万能”的特点。货币的这个特点,引发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才产生了贮藏手段的职能。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就把贮藏货币作为以丰补歉、提供安全保障的手段。加之战乱,许多人把货币藏起来,埋到地下。历代钱币的大量出土就说明了这一点。富商赚了钱,发了财,也常把钱存起来,虽然没有利息,但只要保存的是足值的“良币”,长远看,购买力是有保证的。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起着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一部分贮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投入流通。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由于自身没有价值,因此不能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但纸币具有储蓄手段的职能。纸币作为储蓄手段实质上就是将纸币代表的价值的现期索取权通过银行这类机构转变为未来索取权。纸币作为储蓄手段与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的区别在于:黄金由流通转入贮藏,意味着流通领域商品供应量的缩减和货币供应量相应的相应缩减;而储蓄存款从持币者个人角度看,是现期商品索取权的延伸,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不过是现期商品索取权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因为储蓄存款会转化为贷款,形成现期的商品购买力。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执行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了赊购、赊销方式。如农民在春天里需要犁,但手中无钱,他们就向手工业者赊购,到秋收时,再支付欠款,在支付欠款时,货币已经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了,而是充当支付手段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仅限于流通领域,用来清偿债务,后来又越出商品流通领域,充当社会劳动的化身,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物存在,用来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资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节省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许多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交错的债务链条,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正如本来意义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货币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中去了。                     

林肯的货币新政

南北战争期间,北方财政困难。没有钱就无法进行战争,而向国际银行家借钱无疑是把绞索往自己脖子上套。林肯苦思冥想解决方案。这时,他在芝加哥的老友迪克•泰勒给林肯出了一个主意——政府自己发行货币!

“让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授权财政部印发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货币,支付士兵工资,然后去赢得你的战争。”林肯问美国人民是否会接受这种新货币,迪克说:“所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将别无选择,只要你使这种新货币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政府赋予它们完全的支持,它们将会和真正的钱一样通用,因为宪法授予国会发行和设定货币价值的权力。”

林肯听了这个建议后,大喜过望,立即让迪克筹划此事。这个石破天惊的办法打破了政府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并付高额利息的惯例。这种新货币使用绿色的图案以区别于其他的银行货币(Bank Note),史称“绿币”(Greenback)。这种新货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完全没有金银等货币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的利息。

在内战期间,由于这种货币的发行,政府克服了在战争初期严重缺乏货币的状况,极大和高效地调动了美国北方的各种资源,为最终战胜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这种低成本的货币依法成为北方银行的储备货币,北方的银行信贷得以大幅扩张,军事工业、铁路建设、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支持。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充当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必须是贵金属。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于结算和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第二、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它国。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条件下,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表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它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矛盾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从逻辑上看,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有这两项只能充分发展了,才会发生贮藏和储蓄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的职能不仅是流通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以货币贮藏和储蓄的存在为前提;至于世界货币的职能,显然是以前四项职能在国内的发展为基础的。

进入知识点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