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世界的两极>>学习内容>>知识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本专题的四个知识点有关知识。下面由老师把你学过的知识要点归纳一下。
第一,商品的本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必须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凡是商品都必须具有二因素或两个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们为了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使商品具有相同的质,可以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越长,所耗费的劳动量就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第二,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表现为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以及电子货币几个阶段。
第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本质表现在它的职能中,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最基本的两大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这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具有长度一样。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充当商品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
第四,货币在完成一次交换媒介以后,接着又去充当另一次媒介,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运动称作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流通领域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所谓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通货膨胀。当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会带来通货紧缩。这个时候货币升值,物价下跌。不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因为纸币的发行量不适应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