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经济的人——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个人)>>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  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个人)




1、居民是劳动力的供给者

社会生产的实践表明,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的劳动就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即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之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付出的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劳动力。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其中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厂房、仓库、道路、土地等。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包括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和人类劳动的产物两类。

上述三个要素又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人的劳动力要素和物的要素。其中,劳动力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人通过支出自己的劳动力推动生产的物的要素进行产品的创造。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力的支出,所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一堆死的东西,就不会有生产活动。所以,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劳动力要素的客体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价值判断的社会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因而,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自我选择性。即作为主体,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在劳动力的投入方向与投入数量以及消费的种类、水平方面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这种自我选择性受到较充分的保障,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过,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人的知识水平与价值观、自我意识的不同,自我选择性也有一定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自我选择性较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自我选择性较强。

(2)差异性。不同的劳动力要素个体,在个人体力、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的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可以有效地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个人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承认和完成有差异的配置,使企业各取所需和个人各尽其力。

(3)非经济性。人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一般地说,人的职业选择、劳动付出除了与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外,还往往与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的稳定性、晋升机会、管理特点、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水平等相联系。劳动力供给者的非经济愿望得到满足,劳动效率就高,反之就低。

劳动力供给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劳动力供给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要使社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必须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得到合理配置,使两者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具有合理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个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也自然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居民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获得劳动收入并以此不断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则得到了进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没有这种要素的供给或供给不足,社会生产都不能正常进行。居民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其次,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在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不断提高。劳动力要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上,而且更主要的体现在质量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一定数量的经济活动,但只有达到一定质量的劳动力才能从事具有一定难度的经济活动。高质量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比低质量劳动力创造出多得多的财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必须进行人力投资。国家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创造条件,个人也要进行自身投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高质量劳动力的供给者,这样,个人才能有较大的职业选择余地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第三,劳动者的积极性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劳动积极性是作为劳动者的人从事劳动的精神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意义的理解,对所承担的工作的责任感、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关心及努力程度,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或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精神等。个人的劳动积极性状况,对其所从事的劳动的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与企业效益和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2.居民是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

消费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另一种是生活消费。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意义上说,生产消费是为生活消费服务的,生活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居民个人是生活消费的主体,人不仅要通过消费各种消费品(包括劳务)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且要使自身及其后代在体力和智力上不断得到发展,要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人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在这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其消费支出的方向及其变化对社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居民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居民消费支出对社会供求总量有着影响。居民消费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内容。消费资料是社会总供给的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通过消费支出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对社会总产品的供求总量造成影响。个人消费支出增大,会使社会总需求的量增大,这时,如果原来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则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如果原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会使这种状况加剧;如果原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会使两者的差距缩小,甚至达到平衡,也有可能进一步演化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相反,如果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意味着总需求的减少,这样一来如果原来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则会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局面,如果原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会使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如果原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会使两者差距缩小,甚至达到平衡,但也可能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局面。

其次,个人消费支出对社会供求结构有着影响。个人消费支出不仅影响社会总产品的供求总量,而且影响社会总产品的供求结构。个人的消费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需要要用不同的商品和劳务来满足,并且个人消费具有变化快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个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对自己消费支出的调整来满足消费需要。个人消费支出的调整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总供给结构的变化,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与调整。个人消费支出对社会供求总量的影响与对社会供求结构的影响是互相联系的。

3.居民是资本的供给者和投资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居民不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和消费主体,而且是资本的供给者和投资主体。居民储蓄或投资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居民的个人资产的存在方式或投资的形式对社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居民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消费部分的余额形成个人储蓄。个人储蓄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个人投资。个人投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增加社会资本的供给和扩大社会生产规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个人对各种投资形式的选择及根据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的投资方式与投资方向的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个人资产形式与投资方向的调整将会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它可使这些市场所受到的压力减轻或者增大,市场条件的变化,将引起企业利润率和部门利润率的变动,这又会引起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向的调整,进而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进入知识点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