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市场经济有形的手——宏观调控>>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  宏观财政政策




1.宏观财政政策的内涵及作用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工程投资,以实现改变消费结构、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这些财政政策可归结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概括地说,财政政策具有如下作用:

首先,通过财政手段配置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现代产业结构中包含了如下两类产业与项目:其一是盈利性、竞争性产业与项目,这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人们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相互满足,无需财政干预。市场经济中绝大部分产业和项目属于该领域。第二类是非盈利性、非竞争性产业和项目,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公共工程、环境保护等;再如投资量很大,资金回收期很长而单个企业不愿投资的领域;还有必须由政府直接经营的某些特殊产业等。在这些产业和项目中,有的无利可图,但又实为经济建设所必需;有的具有自然垄断性,如果让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企业去经营,就会无限度地提高价格;有的私人不愿意投资,但确是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这些产业和项目,只能由政府投资和经营,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其次,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分两个层次或步骤:市场按照效率原则实行初次分配,然后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进行第二次分配。通过市场分配促进效率的最大化,通过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避免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第三,调节供求平衡,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财政可以通过预算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水平及其内部结构,从而达到保持经济均衡、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供求平衡,有利于自觉地、主动地减少经济超常波动,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经济繁荣时期的宏观财政政策

经济周期理论说明,在时间序列上,经济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经济繁荣总是相对于经济萧条而言的。而且,经济繁荣时期意味着复苏阶段的结束和萧条时期的逼近。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延长繁荣期,同时防止需求的过度膨胀。因此,这时,以实施稳中偏紧的财政政策为上策。具体内容如下:

(1)适当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在经济繁荣时期,适当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可以相对降低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净收入,缓解投资、消费膨胀。

(2)压缩政府需求。以政府购买为典型形式的政府支出,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经济繁荣期,总需求不断膨胀。通过压缩政府需求,可以减缓需求膨胀的速度与规模,延长经济繁荣的时间。

(3)出售政府债券。出售政府债券,事实上等于政府向个人及各经济单位借债,这一做法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将个人或经济单位手上的部分消费资金或投资资金转变为政府债券,以化解这部分资金所形成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抑制总需求,其二是利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弱化总需求。

(4)实行盈余财政。盈余财政是赤字财政的对立物,即收大于支或在已有支出预算中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期,实行盈余财政,等于把一部分财政资金冻结起来,不让其形成实际购买力,以缓解需求压力。

总之,在经济繁荣期,关键是抑制社会需求的过度膨胀,采取稳中偏紧的财政政策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政策作用的滞后性、合理预期的作用和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以把握好操作的力度。

3. 经济萧条时期的宏观财政政策

与经济繁荣相反,经济萧条是指国民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这种不景气主要表现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萎缩;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企业投资乏力、开工不足、工人失业、金融瘫痪或半瘫痪等等。经济萧条是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给社会各阶层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消极悲观情绪,因此,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克服对象。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克服经济萧条的基本工具。

在经济萧条时期,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内容包括:

(1)减税,即降低税率和减少税种。通过这种手段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税后利润,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

(2)扩大政府支出。扩大政府支出包括扩大政府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政府投资与其它投资一样,除了本身就能起到刺激需求的作用外,还能起到投资乘数的效用,引起投资需求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需注意的是,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增长的办法,只适宜于实际就业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情况。因为在充分就业均衡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投资必然直接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3)回收政府债券。经济萧条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政府通过回收政府债券的方法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复苏。

(4)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即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财政政策。在萧条时期供大予求的情况下,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可以扩大社会购买力,增加有效需求,缩小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复苏。

总之,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大需求,恢复供求平衡,推动经济增长。通过上述政策手段配套使用,可以达到或部分达到上述目的。

进入知识点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