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市场经济有形的手——宏观调控>>文本学习>>知识点五
1.货币政策的内涵及内容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使信贷活动在总量、结构、利率等方面体现国家经济目标的政策体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其调控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宏观调控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外贸平衡。但根据货币政策本身的特点,它也有自身具体的侧重点。目前,许多国家都以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货币政策的目标。
第二,货币政策的松紧度。货币政策既可以是扩展性的,称之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特点是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也可以是收缩性的,称之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其特点是减少货币流通量缩小贷款规模,提高利率等。将以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机配合起来,可称之为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政府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选用相应的货币政策。一般地,在经济萧条时,以宽松货币政策为主,在经济繁荣时,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在正常情况下,采取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第三,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从广义上讲应包括所有的金融调节手段。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功能的金融调节手段。其一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如保险、信托投资机构等)的金融调控手段,它属于微观金融调控手段。其二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它利用货币发行,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机制及相应手段,在宏观上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严格地讲,宏观货币政策主要指中央银行的金融调节政策,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是中央银行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其一是发行货币。其二是随机调节货币供应量,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活动实施货币政策。其三是使用特殊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信息指导、直接信用调节、业务指导等。
2.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
有了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就要使用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的供求,实现这些目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就是三个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央银行买卖国债为什么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呢?原来,中央银行“花钱”购买国债时,卖主要么是商业银行,要么是社会公众。如果卖主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手里的资金立刻增加了;如果卖主是公众,公众又会把收到的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把这些钱拿去放贷,经过存款创造机制,货币供应量最终成倍扩张。反过来,中央银行也可以卖出国债,那么买主——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都要付给中央银行相应的现金,最终货币供应量成倍减少。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的“源”——基础货币,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与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内的数十家金融机构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主要包括证券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由直接货币政策调控转向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从理论上讲,有了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越弱;相反,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造的能力就越强。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是l0%,理论上商业银行可以把l00元现金存款放大10倍(10倍=1÷10%);而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5%,就可以放大为20倍(20倍=1÷5%)!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必须多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能够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就少了,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变弱了,货币供应量则会成倍地减少。反过来,如果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货币供应量也会成倍增加。从一个国家的范围看,所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国内存款规模庞大,总额常常以万亿计,中央银行只需要很小幅地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就可能对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发生较大影响。
不过,在实际中,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力度强弱还受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的部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超额准备金偏多,就会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形成一定的“缓冲”。这是由于如果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比较多,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就可以把一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转为法定准备金,而用不着减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3)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再贴现最初不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原本是用来帮助商业银行周转资金的。商业银行虽然经营的就是“钱”,但它们也有“手头紧”的时候。为了帮助“手头紧”的银行渡过难关,中央银行就为他们开设了再贴现的窗口,为它们提供资金援助。
渐渐地,再贴现变成中央银行的一大“法宝”。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发现从中央银行再贴现借钱比较划算,就会更多地申请再贴现。这样一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自然也会增加。而且,再贴现利率的降低也会最终带动其他利率水平的下降,起到刺激投资和增长的作用。反过来,中央银行也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实现相反的意图。
再贴现这个“法宝”不但能调控货币总量,还能调整结构。比如,中央银行规定哪些票据可以被再贴现,哪些机构可以申请再贴现,这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得政策效果更加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