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 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原有的以平均主义为特点的分配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极为重视分配制度的改革问题,他既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反对平均主义,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城镇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农民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者价值取得的收入,主要指在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主要指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获得的收入;资产收益和资本收入,主要指出租房屋或物质资料,以及投资企业,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所得的股息、利息等收入。上述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这种分配方式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起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但不能认为生产要素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我们必须分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要创造物质财富,除了劳动以外,还必须有其他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只是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它不仅体现了一般劳动的价值,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同时,还体现了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进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对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现共同富裕认识是不清楚的,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认为扩大收入差别不利于共同富裕,因而在分配上强调平均主义,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这种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行平均主义,不管干好干坏所得一样,少劳不少得是对多劳者的变相侵占或剥夺。平均主义是鼓励懒惰,打击勤奋,严重挫伤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导致了共同贫穷,共同落后。

我们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摆脱贫穷。怎样找到一条比较快的摆脱贫穷的发展之路呢?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说:“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他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这意味着把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过程,全体人民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通过先富带动、鼓舞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其主要根据在于:一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为唯一尺度,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它默认不平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因而劳动贡献有大有小,使得劳动报酬有多有少;即使所得劳动报酬相等,也会由于家庭负担不同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二是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由于各种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所占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不同,经营的效果不同,使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别。三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我国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必然造成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四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社会成员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同样要经历一个有先有后的不平衡发展过程。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人先富起来,通过他们的示范、帮助、带动,就能使那些没富的地区、没富的人们尽快、更好地走向富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指出我们鼓励的是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而对一切利用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对一切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会财富增长做出贡献的人们,无论他们处在哪个社会阶层,无论他们的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得到尊重;他们的合法收入,无论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及其私有财产都应受到保护。一切有利于使社会财富涌现的合法经营和劳动都应得到认可并为其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3.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是指少数人发财致富成为剥削阶级,多数人生活贫困沦为被剥削阶级。邓小平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经济条件。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这是因为: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去获取大量他人的劳动成果;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会自发地趋向两极分化。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有些人就会利用这种情况大量侵吞人民的劳动成果,成为暴发户。

我们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导致两极分化。为此,必须采取正确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第一,保护合法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第二,取缔非法收入。对于一切利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都要坚决依法惩处。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种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四,调节过高收入。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等新税种。第五,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组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社会保险;对城乡生活困难人口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事业;对军烈属实行社会优抚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总的说来,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内容比较少,经费负担不合理,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1978年以来,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社会保障要逐步覆盖全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等。同时还规定了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要逐步建成独立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还不够宽,许多非国有单位仍未纳入社保范围;社保资金筹措困难,逃缴拖欠保费现象严重;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和医疗保险提出更高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失业人数增加,失业保险压力增大;大部分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保还是空白。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保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进入知识归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