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信息>>课程简介

作者:杨青山 韩杰 丁四保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代:2004年7月第一版

课程性质与地位

《世界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三大特点。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以世界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性原则,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时空分布和相互关系,认识、理解全球、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区和各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与作用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等意识。

2.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国际意识。

3.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全球、大洲、大洋、部分地理大区和若干国家的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具有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文献的能力,以及使用、绘制各种教学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掌握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5.培养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

6.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本课程的专业特点

世界地理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教材运用区域综合的观点,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中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角度去揭示世界区域的人地关系。本教材在编写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和阐述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等)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

教学内容简介

前言 《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型的课程之一。

本书由十一章构成,前五章为总论部分,系统论述了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后六章为区域分论部分,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顺序,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

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编写过程中除参考引用了国内许多学者对世界地理研究的成果外,还大量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表示对这些学者的尊重和感谢,力求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但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谅解。

教材编写

本教材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主要编写单位,同时邀请了国内兄弟院校地理系参与,编写分工如下:东北师范大学:杨青山(前言,第一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三节),丁四保(绪论,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韩杰(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二章),李秀敏(第六章第一节、第三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京淑(第六章第二节),刘力(第三章);西南师范大学:杨兴礼(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福建师范大学:黄民生(第七章第三节);西北师范大学:石培基(第八章);云南师范大学:王维艳(第九章);辽宁师范大学:仲桂清(第十章);宿州师范专科学院:朱华友(第十一章)。

本书由丁四保教授、韩杰教授、杨青山教授统稿,并由杨青山最后定稿,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