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实践活动


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实践主题:

密切关注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积极应对身边的自然灾害。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探讨我们身边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结合实际分析应对对策,以更好地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实践要求:

1、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2、完成下列题目并进行对应的解析。

●分析样例:

案例:

1.根据自然圈层思考分析各圈层可能产生的致灾因子:

1.下列选项中属于岩石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有( )

A.火山  B.地震  C.泥石流  D.病害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气圈和水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有( )

A.台风  B.海啸  C.滑坡  D洪水

教师解析:自然圈层和致灾因子 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故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国际上对致灾因子的分类,一般是首先划分成自然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然后根据致灾因子产生的环境进一步划分为:(1)岩石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2)大气圈、水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啸、洪水、干旱等;(3)生物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病害、虫害等;(4)来自地外的致灾因子——太阳耀斑爆发、太阳磁场变化、太阳黑子增多、陨石撞击地球等。

答案:1.ABC 2.ABD

3.下列选项中属于沙漠化形成的人为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与过度农垦

B.不适当的利用水资源

C.气候干旱与雨水稀少

D.植被覆盖率较低

答案:A

教师解析: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一个地区共同作用的过程。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的利用水资源等,使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带的内陆河沿岸更应引起注意。

3.全球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如何防治火山和地震灾害?

教师解析:全球绝大多数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菲律宾等,既是火山喷发活动频繁之国,也是火山研究先进之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参考。美国很早就在夏威夷、华盛顿州和阿拉斯加等火山区建立了火山监测站。日本设立了国家火山监测咨询领导机构,全国设15个火山观测站,对15座火山安装了自动监控仪。菲律宾有专门队伍和专项经费监测预报火山灾害。俄罗斯在堪察加等火山区也组建了监测研究队伍,等等。在预防和减轻火山灾害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与地震预报相比,火山喷发预报相对要容易些,减轻火山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关键是政府是否把火山灾害列入防灾规划之内。

4.我国沙尘暴发生在哪些地区、哪些月份、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防治?

教师解析:我国易发生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从时间上看,以4~5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疆冷槽向南加深,迫使冷空气迅速南下,加之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多为戈壁,受热较快,使锋面前后暖冷空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增加,造成锋面大风强度增大。(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土壤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应该说,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要想改变形成沙尘暴的天气过程是办不到的,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恶化是可以减缓并得到控制的。例如,兰新铁路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成功地经受了上述1993年5月5日特大沙尘暴的考验,铁路畅通无阻。事实证明,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之一。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