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电子教案>>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内外营力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二)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沙漠化发展的结果,使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等。

沙漠化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沙漠化最显著的景观标志和主要的指征。这种标志是在植被破坏以后风沙活动的结果,它是随着人为强度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及风沙流的不断作用,在沙质的原生地表基础上逐渐发展的结果。在数量上,以风成地貌形态为主要标志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空间范围上扩大;在质量上,使原非沙质荒漠环境出现了类似沙质荒漠的主要景观——风成地貌形态的发育,使地表形态发生质的变化。例如,沙漠化初期的草原旱农地区,虽有风沙活动所造成的一些地貌形态,但基本上仍有旱作农田的景观,但随着沙漠化的时间进程和持续的强度土地利用,风沙地貌形态分布的面积逐渐增多,当最终形成以密集流动沙丘为主的景观时,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原来旱作农田的景观。

土地从它的良好发育阶段(如草原牧场或农田)发展到严重沙漠化阶段过程中,地表组成物质也进行了新的分异,最突出的特点是细粒物质的吹失和粗粒物质在地表的富集,伴随这一过程发生了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减少,从而使土地生产力下降,造成土地的贫瘠化,而且沙漠化发展程度愈高,其贫瘠化的现象也愈严重。

植被的变化也是环境退化成为沙漠化土地过程的一个重要指征。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植被覆盖率方面。一般沙漠化土地从潜在的阶段向严重的阶段发展,其植被覆盖度便由大变小。当覆盖度在50%以上时,沙面大部为植物所固定,属潜在沙漠化土地;当覆盖度在25%~50%时,沙质地表便处于半固定状态,标志着沙漠化土地已开始发展;覆盖度在10%~25%时,沙质地表则处于半流动状态,说明沙漠化已经正在发展;而当覆盖度在10%以下时,地表则以流沙为主,说明沙漠化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此外,植被的变化还包括群落的结构及植物种群组成上的变化。

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伴随着沙漠化过程的发展,生态系统破失度愈来愈大,直到损害生态系统高层次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崩溃,因而通常采用生态系统的破失度与沙漠化程度相对照的方法,来确定沙漠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生态系统破失度为I级时,该系统正处于退化阶段,表现为植株数量减少,植株变矮,盖度下降。当生态系统破失度进入III级时,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基本成分消失,整个生态系统崩溃,此时,沙漠化过程已发展到严重阶段,呈现出流沙密集类似沙质荒漠的景观。

(三)沙漠化的形成原因

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决定了各自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和类型也不完全一致,但仍有规律可循,总体上来说,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一个地区共同作用的过程。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地利用水资源等(见表1.3.6),使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带的内陆河沿岸更应引起注意。例如新疆塔里木河沿岸,随着中上游地段农业开发用水大增,特别是在70年代初期修建大西海子水库以后,使其下游河段水量明显减少,甚至断流,且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天然植被生长衰退,灌丛大量死亡,胡杨林也失去更新能力,再加上人为过度的樵柴活动,致使地表裸露,沙漠化面积逐渐扩大,在阿拉干以南的塔里木河下游地段,沙漠化土地面积从50年代末期的占平原地段面积的53.6%,扩大到80年代初期的73.2%,90年代初期又上升到88.6%。塔里木盆地中一些内陆河下游古城的废弃,大部分是与水资源利用不当有关。

表1.3.6 中国沙漠化的人为成因类型

资料来源:朱俊凤等.中国沙漠化防治.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3.

沙漠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然同经济、社会相关联,而以人为活动为诱因所引起环境变化的土地退化过程。因此,合理的符合生态原则的人为活动,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等,沙漠化过程则可以逆转。

(四)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沙漠化的危害

目前世界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世界各国虽然对防治沙漠化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土地沙漠化仍在蔓延和恶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对全世界沙漠化做出评估: (1)全球9亿人受到沙漠化的影响;(2)全球2/3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沙漠化的危害;(3)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即35.92亿公顷受到沙漠化的威胁;(4)沙漠化土地还在发展中,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增加了3.4%;(5)全球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为423亿美元。

非洲是世界上沙漠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大洲,其中又以萨赫勒(Sahel)地区尤甚。萨赫勒又称苏丹––萨赫勒,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红海和印度洋沿岸,东西长约2000km,南北宽约350~500km,总面积在200万㎞²以上,总人口达2.1亿。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破坏了草原植被,沙漠化日趋严重。于是,在1968~1973年这里出现了持续的干旱沙漠化,结果使25万居民和数十万牲畜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大量的居民流离失所。

2.沙漠化的防治

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危害,震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很快作出反应。1973年联合国在布基纳法索的瓦加杜古,设立了苏丹––萨赫勒办事处(UNSO),负责协调萨赫勒地区受灾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帮助萨赫勒地区实现粮食自给。197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召集了一次世界性会议,将沙漠化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之一,正式开始了国际性防治沙漠化的斗争。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有94个国家500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会议,提出“停止并扭转引起沙漠化的进程,对土地进行有利于生存的、多产的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以及制定了防止沙漠化的行动计划(PACD)。该计划包括28项主要建议和许多补充建议,构成了在国际、地区和国家不同级别的防止沙漠化的综合战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被指定承担全球性协调与贯彻执行防止沙漠化行动计划的任务。

1982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十届环境理事会上,提出了《联合国系统有关沙漠化计划和项目纲要》。《纲要》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计划项目的名称、内容以及主持计划项目的组织机构、协作机构、涉及范围(国家和地区)、计划项目的时间、计划经费及资金来源等。《纲要》是联合国系统防止世界沙漠化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联合国系统防止世界沙漠化行动的基本依据。

1991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日内瓦召开了沙漠化防治第八次顾问会议,对世界沙漠化防治作了全面的研究,强调指出了:(1)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不仅涉及到干旱半干旱地区,而在具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也有存在;而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2)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3)正是这样,所以在治理方面需要把防治沙漠化的方案列入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并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根据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联合国大会1992年通过决议,组成谈判委员会,就防治沙漠化公约进行谈判。1994年10月,在巴黎举行了《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约议式(1995年改称《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国际防治沙漠化的历史性突破。

《公约》颁布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认真地贯彻执行,特别是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为防治沙漠化承担了明确义务和责任。埃及准备投资10亿美元,用20年时间绿化西部沙漠,计划分出1/10的尼罗河水,通过5km长的隧道流入运河。中亚5国政府拿出国民经济收入的1%来恢复咸海生境,并且制定了一些调动防治沙漠化积极性的政策。土库曼斯坦制定了国家行动方案,实施了“10年稳定”和“新农村”计划。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亚洲防治沙漠化部长级会议,具体落实《公约》的亚洲附件,形成了防治沙漠化“北京宣言”。中国是向国际沙漠化公约秘书处呈报政府报告比较早的国家,并且将防治沙漠化列入国民经济计划,编入中国的21世纪议程。

接下来我们进入你问我答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