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 生态系统是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由物质和能量交换联系起来的整体。
3.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联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4.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5.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分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单位的现象。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地理规律
1.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2.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极地,冰雪带降至海平面;赤道带内的高山地区,自山麓热带雨林起到山巅冰雪带则可分为若干垂直带。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3. 纬向地带性规律的形成,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现东西向带状,致使受其影响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成土过程和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纬向地带性规律一方面表现为延续于所有大陆的世界性地带,如苔原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等,这是全球性地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地带段性,它不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而是在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使纬向带发生变型,形成一些地方性地带。
4. 简述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 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①规律:8 个热量带,横贯大陆
②对应的区划单位:热量带(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线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A规律:
①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别
②大陆内部与东西两岸在气候、土壤、植被方面的差别,以及整个景观的干湿差别
B对应的区划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区域—自然地区
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从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说,各组成要素及其组成部分之间密切配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惟一的,也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星体,即体现为内在联系性;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海陆结构、大陆和海底的地貌结构以及从赤道到极地的自然带结构等构成了空间组合性;地球约46亿年的演化史致使地形沧桑多变、气候的冷暖交替和生物的推陈出新等则代表了动态演变性。以上三者便综合构成了地球的整体性,也是独特性,因为它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但各大洲和各大洋又都具有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对于全球而言,各大洲和各大洋的独特性体现了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非地带性差异)。这是第一级即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各大洲或各大洋范围内,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该大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这是第二级即大洲或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下可以此类推。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地理(自然部分)主要探讨的就是各大洲或各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