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海洋及海洋人类活动>>学习内容>>知识点三
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案例“2012年我国赤潮灾害”,分析赤潮的危害及原因。
“赤潮”是某一海域内突然出现鱼虾贝类动物死亡,海水发出刺鼻腥臭的怪现象,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造成了海域环境的污染的现象,也叫“红潮”。 2012年,我国沿海赤潮多发期为5—8月,高发期在5月和6月,其中5月发现赤潮31次,累计面积3?746平方千米;6月发现赤潮11次,累计面积3 909平方千米。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8种,多次或大面积引发赤潮的优势种主要有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等。
2012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73次,1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5亿元,其中,福建省赤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为20.11亿元。2012年5月18日至6月8日,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现10次米氏凯伦藻为优势种的赤潮,累计面积323平方千米。米氏凯伦藻赤潮常伴生有东海原甲藻,赤潮海域呈褐色。米氏凯伦藻为有毒有害赤潮藻种,是导致今年福建省水产养殖贝类特别是鲍鱼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