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边缘海:是一边以大陆为界,另一边以半岛或岛屿为界,与大洋分隔开的海。如我国的东海和南海等。

2.陆间海:陆间海是介于大陆之间的海,深度较大,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通。

3.内陆海: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十分显著。

4.风海流:风海流是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是海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5.洋流:洋流亦称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二、画图题

三、简答

1.解释洋流的成因:(1)梯度流,(2)风海流,(3)补偿流。>

答案解析:

1.梯度流

为了更好地理解梯度流的成因,我们在这里引进两个概念:一是等压面,二是等势面(水平面)。等压面是压力处处相等的一个假想面,海面就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等压面。与等压力面垂直方向存在着压强梯度力,它作用于压力递减方向。由于海水压力随深度而递增,因此压强梯度力(D)垂直于等压面指向上方。而等势面也是一个假想的面,它与重力(g)方向垂直,海水沿此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影响,海水只受垂直向上的压强梯度力和垂直向下的重力影响。

当海水密度分布均匀时,海面与等势面平行,压强梯度力和重力在垂直方向抵消,此时海水处于静止状态。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等压面的倾斜。这样,垂直与等压面的压强梯度力就产生了一个水平分量D1,D1就是梯度流形成的原动力。而梯度流一旦产生,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的海水偏向流动方向的右侧,直到水平压强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海流便趋于稳定。当上述两个力平衡时,海水沿等压面上的等势线流动(等势线即为等压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在北半球,读者面对流向看,等压面从左向右上倾斜。通常情况下,密度较低的海水,位于海流流向的右侧;密度较高的海水,则在它的左面。南半球反之。

等压面的倾斜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一种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变化引起的,如大气压力的变化、淡水在大河河口附近的堆积或呈楔形散布、风引起的增水或减水等,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海流称为倾斜流;另一种可能是海水自身的盐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密度分布造成的,这种海流称为密度流。倾斜流与密度流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的海流速度是上下一致的,而后者是上大下小。

2.风海流

风海流是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是海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在上面分析的梯度流中,摩擦力被忽略不计。但对于风海流而言,风对海水的摩擦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海水一般总是处在涡动状态,即小水块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水层进入另一水层。当小水块由速度大的水层进入速度小的水层,同时将它的动量带进这一水层时,使这一水层的平均动量增加;当水块从速度小的水层进入速度大的水层时,速度大的水层的平均动量减少。正是由于海水的涡动摩擦,风才把能量传递给海水的表层及其以下各层,从而使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流动。

3.补偿流(风海流的副效应)

由于风海流的水量运输,就可以导致海岸附近的增水和减水现象,从而又产生相应的海流,这叫做风海流的副效应。风海流的副效应可以产生补偿流和倾科流。设想北半球有一海岸,风向大致与海岸平行,且海水密度随深度而增加。如果海岸位于风向的右方,风海流的水量运输,使得较轻的表层海水输向海岸,并在海岸附近发生堆积作用,而在离海岸较远的地方,较重的海水随着较轻海水的后面上升。如果海岸位于风向的左方,则岸边较轻的表层海水向外输送,而较重的海水将在靠近海岸处上升,取代离岸的表层海水,这种向上升的水流,称为上升流。此外,海岸附近风的增水和减水效应,使得作为等压面的海面及其下的各等压面都发生了倾斜,从而形成与等压面倾斜相适应的倾斜流。

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