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海洋及海洋人类活动>>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海洋自然资源开发


人类社会有着极为悠久的海洋资源开发历史,但几千年来,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也仅限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海洋资源认识的逐步深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才进入一个空前发展阶段。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的海洋盐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航运业发展到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海洋能开发、海洋空间利用等新兴开发领域。因此,对海洋资源的理解亦更为广泛。目前,国内外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海洋资源是指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这些都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而广义海洋资源,除了指上述的物质与能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

本节介绍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水及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五个方面。

一、 海洋生物资源与人类渔业开发

(一) 海洋生物资源分类和储量

1.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类

海洋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已发现的生物有30多个门类、20多万种。陆地上有的门类,海洋中都有,而海洋生物中却有不少陆地上所没有的门类。按海洋生物的系统分类,海洋生物资源可分为海洋植物资源(包括海藻资源、红树林资源、海洋草本植物资源)和海洋动物资源(无脊椎动物资源和脊椎动物资源等);按海洋生物的习性,一般可分为海洋底栖生物、海洋游泳生物和海洋浮游生物;按资源利用的类型分为水产资源、观赏资源、工业资源、药用资源和生物遗传基因资源;按海洋资源分布的海域可分为滩涂生物资源、近海生物资源和远洋生物资源;按海洋生物资源的相对丰度可分为普通海洋生物资源、特种海洋生物资源和稀有海洋生物资源等。

海洋水产资源,又称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是指利用海洋生物作为人类食物的资源。它包括在海洋中生长的鱼类、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哺乳类和藻类等动植物。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其捕捞量最大、价值最高,是水产品的主体。除鱼类外,海洋软体动物资源和甲壳类资源也是较为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海洋软体动物以头足类(乌贼、章鱼等)和双壳类(牡蛎、扇贝、贻贝等)为主,海洋甲壳类以虾、蟹为主。此外,还有海参、海蜇、海龟、海豚、海狮、海豹、鸟和各种海藻类等,虽然它们捕获量不大,但经济价值很高。正是由于它们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寿命短,再生能力强等特征,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2.海洋生物资源的储量与开发潜力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储量是非常大的。据估计,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每年达1 350亿t的有机碳,海洋生物的蕴藏量约342亿t,其中浮游动物215亿t,底栖动物100亿t,海洋植物17×108t。这样仅海洋动物就有325亿t,而陆地上的动物还不足100亿t。相反,人类目前每年从海洋中获取的水产品仅占人类食物总量的1%。据专家估计,海洋浮游植物每年约能生产230亿t的有机碳,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海洋每年能向人类提供30亿t水产品。到目前为止,海洋生物资源被开发的仅是极少部分,科学家以有机碳计算的目前开发水平仅达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0.03%。仅以海水鱼为例,捕捞的鱼类仅仅200种,产量超过1 000万吨的仅8种。这表明海洋生物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潜力难以估量。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对食物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陆地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限制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海洋生物资源应该被视为人类未来的食物宝库。

(二) 世界渔场的分布与海洋渔业开发

世界渔场根据大洋水系可划分为太平洋渔场、印度洋渔场和大西洋渔场。

太平洋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各大洋中渔获量最高的海域。太平洋的渔获量可占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左右。这里有最著名的秘鲁渔场,盛产秘鲁鳀鱼。此外,还有千岛群岛至日本海的北太平洋西部渔场,以及中国的舟山渔场等。北太平洋西部渔场主要有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的沙丁鱼、秋刀鱼等。

大西洋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渔场有挪威沿岸到北海的大西洋东部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等。此外,还有西北非洲和西南非洲渔场等。大西洋的渔业产量在世界各海区中居第二位。

印度洋的渔业主要集中在西部,东部产量不高。印度洋的底层鲆类和中上层鱼类资源尚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印度洋西部塞舌尔群岛,是广阔的拖网渔场。

(三) 海洋渔业中的过量捕捞问题

人类海洋渔业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有些民族的文化,如日本、挪威、西班牙、秘鲁等国,其饮食文化和民居等与其渔业传统有着伴生关系。但是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后,渔业技术的进步与由于人口增加而增加的对渔业产品的需求使部分经济鱼类的捕捞量大大超过了该类群体的自然生长量,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下降,许多近海渔场的资源趋向枯竭,各国对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的争夺加剧,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危胁。

1997年世界渔业捕捞量达到1.21亿t的最高记录。但在世界15个最主要的渔区中,有11个渔区的捕捞量下降。表5.2.1显示了世界主要渔场的渔获量状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的估计,在人类过度捕捞下,已有近1/4的海洋渔业资源被消耗,近50%的渔储量被开发至其生物极限水平而濒临耗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渔业生产增加了6倍,其增长主要靠水产养殖来支持。野生鱼类的捕获则从1950~1960年间的6%增长速度降至近年来的不足1%。目前接近75%的主要鱼类资源已被充分或过量捕捞。过度捕捞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仅限于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地中海区域,而目前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不断提高的世界渔船的捕获能力。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渔船捕获能力已超过渔类资源的承载能力的30%~40%。

(四)海洋水产增养殖与海洋渔业开发前景

海洋渔业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展非常迅速,而其中海洋水产养殖发展最快。海水养殖与增殖业已经成为海洋渔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产品来源的最可靠和迅速的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小岛国和许多尚有海洋渔业资源未加利用的国家,以及内陆或野生鱼类资源有限的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海洋水产养殖的发展。海洋水产养殖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平均每年增长10%。据FAO统计,从1984年1996年,水产养殖的产量从 700万t(价值100亿美元)增加到0.23亿t(价值36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1984年养鱼场养殖的鱼仅占总消费量的8%,而目前已达到20%。

表5.2.1 1997年世界主要渔场渔获量

资料来源: WRI. World Resources 2000~2001

进入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