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海洋及海洋人类活动>>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大陆架资源与环境保护


2.重金属污染

它也是严重的海洋污染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进入海洋的汞约10万t,铜约25万t,铅约30万t,锌约390万t。这些巨量的重金属年复一年地流入海洋,并随食物链传递、富集,对海洋生物造成的灾难是空前的。某些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比周围海水高出几到几十倍,人们食用这种海洋生物后便会发生中毒现象。

3.有机物污染与赤潮

有机物污染是近岸沿海最普遍的污染现象。有机污染物进入海水中,被需氧微生物分解,结果消耗海水中的大量溶解氧,使海洋动物窒息而死。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大量过剩的营养盐类,使海水出现富营养化,加快了海水中某些海藻的生长,从而导致赤潮发生。赤潮不仅能分泌有害物质,毒害其他水生生物,而且当大量的赤潮藻类覆盖海面,吸引阳光,也会导致其下面的其他生物得不到正常生长发育所需阳光,如果赤潮持续时间长,就会引起低层生物的大量死亡。有机污染中还有一类毒性特别强的污染物——农药,如DDT,在陆地上施用后,最终也汇入海洋。据估计,全世界以往生产的150多万吨DDT,至今已有100多万吨进入并残留在海洋里,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不良影响。

4.固体废物污染

进入海洋中的固体垃圾无所不有,从废塑料袋到饮料罐,到汽车轮胎和整个废弃汽车等。其中有些是通过江河自然排入的,有的是人们在海上或海滨活动无意丢弃的,有些是专门用船只把垃圾从陆地运往海上倾倒的。其中塑料垃圾对哺乳动物、海鸟、海龟和甲壳类生物构成很大危害,它们常因误食或缠身而死。固体垃圾污染除给海洋生物造成危害外,还会使优美的海滩、海面景观大煞风景,海洋环境的旅游和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5.热污染

沿海地区的某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比周围海域水温高,不仅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会使海水的理化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氧的储量将不断减少。而水温的升高,又促进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增加溶解氧的消耗,最后海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

6.放射性污染

它源于大量向海洋中倾泄核废料、核潜艇的海上失事等。据估计,目前全球海洋已被2 000万居里以上的同位素污染了。在许多海洋动物体内,锶-90,铯-137这两种同位素已达到可检测浓度。海洋的放射性污染一方面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将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增加人类癌症和白血病的发病率。

(二)海洋污染调查与海洋监测

海洋污染调查与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通过定期测定海洋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及其他指标,获得全面、系统、长期的资料,掌握海洋污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使得当海水或特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超过“标准”时发出警报。自1970年以来,世界上各海洋国家相继开展了海洋污染的监测,这些计划分为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两大类。

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质和参数主要有汞、砷、镉、铬、锌、有机氯、溶解氧、酸度、特殊离子、浊度、油类等,监测的载体一般分为水质监测、底质监测和生物监测。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海洋污染的状况。但水质变化太大,不好掌握,而且不少污染物质在海水中含量很低,用现有的技术和方法有时难以检测出来。因此不少国家越来越重视底质监测和生物监测。底质是指海洋沉积物,它能吸收和长期积累各种污染物质,因而含量高,容易监测,而且它不仅能反映当时的污染状况,还储存着海区污染状况的历史痕迹。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或生物家族对环境污染的反应(如群落变化、种群变化、畸型、变种以及其他多种症状),来判断环境污染程度的一种手段。生物监测能够反应多种污染物对环境共同损害和长期损害的后果。

海洋调查与监测的方法很多。现场取样和室内分析是常用的方法,但大面积取样费时过长,样品长期保存困难;样品室内分析复杂,样品的化学结构难以保持天然状态等。目前,各国正在研制和使用自动监测水质分析系统。这类水质分析系统是将其测量传感器组装在同一个水下装置内,信号的记录、传输、显示和处理均采用现代科技,也称为水质监测浮标。水质监测浮标为海洋环境调查提供了有效而便利的工具,它可以长期自动监测海水水质情况。测量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ph值、海流流向、流速、叶绿素等10多个海洋要素。如美国发展的SWQMS船载水质监测系统,能监测7个气象参数、5个水文参数和16个污染参数,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直接发回岸站。

20世纪70年代初,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洋污染监测,特别是应用在油污染、热污染以及能影响海水水色、浊度的污染物监测之中,成为监测海洋污染的有力手段。国外具有代表性航空遥感设备的是美国NOAA研制的专门用于海洋石油污染监测的“空中慧眼”系统。航空遥感中的海洋水色卫星可用于海洋污染监测和环境评估,以及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等。20世纪90年代初,海洋水色遥感卫星的水平以美国的SeaSTAR卫星为代表,整个卫星只装一个海洋水色扫描仪,1997年8月发射,1998年进入业务应用阶段。SeaSTAR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配置8个水色波段,波段窄、灵敏度高。覆盖周期由6天缩短为2天,覆盖范围由局部海域变为全球性海域。海洋遥感在实施大范围海面瞬间信息监测、数年到几十年长序列全球海洋数据采集和海面粗糙度等海洋要素测量三个方面,发挥了常规调查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三)国际社会保护海洋环境的努力

海洋环境保护是地球上人类共同的使命,这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形成一种国际浪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仅赋予了各国海洋开发的权力,同时也明确了其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这些义务主要包括:(1)沿海国家有权在其领海范围内采用本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并实施海洋污染控制;沿海国家在其专属经济区内有义务预防、控制源于其管辖区的各种污染。对于外国船只的海洋污染行为,沿海国家不能按其本国法律,而应遵守《公约》或其它国际法规则予以约束。(2)船舶注册国有义务依本国法律约束其注册船只在任何海域所造成的海洋污染行为,即使这些船只处于本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或公海区域。(3)外国船只进入的港口国家,可以采用本国或其他可应用的国际法约束进入船只的污染行为。(4)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由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来进行评价。由开发商或合同者所在国负责其产生的环境损害。

自1982年的《公约》出台以来,国际社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关于不同来源的海洋污染预防措施,或以法律捆绑协议或以行动纲领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如1996年,国际海洋组织(IMO)形成了一项管理船舶海上倾废的补充方案。该议案是对1972年由该组织提出的《防止船舶海上倾废公约》的补充修订。1995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一次政府间会议上推出了避免陆源污染的《保护海洋环境的全球行动计划》。所有这些条约与行动计划奠定了全球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表明了全人类拯救海洋的态度与决心。进入21世纪,推动未来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还有赖于全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