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此外,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城市革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来亚两河流域,稍后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和秘鲁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虽然这六大“城市革命中心”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均与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系统所导致的传统农业的发达有关。首先,农业灌溉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而发达的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过剩农产品也造就了非农阶层的出现;其次,土地的区域差异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使不少人弃耕进“城”从工(手工业)从商,并用其换取农产品。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传统农业社会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相对于工业革命出现而言)。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社会调控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经济形态,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在欧美国家全面确定。它昭示着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度的向大自然索取。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乃至文明的模式。
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崩溃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支配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市场拓展到哪里,工业资本及其依赖的国家力量就扩张到哪里,传统农业社会也就在哪里崩溃。关于工业社会形成的根本动力,产业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阐述得十分清楚。克拉克认为,之所以出现三次产业的顺序演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扩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逻辑就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打破并建立了各种制度、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疯狂的土地扩张及其强制的方式,如“圈地”、殖民和战争是一系列变化开始的标志。“圈地”运动最早发生在15世纪末的英国,刺激圈地的动力是毛纺工业的扩大和羊毛价格的上涨,于是,地主们开始圈围耕地和公用地用作牧场,农民被赶出了家园,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以圈地为基础的。圈地由单一国家向全球的扩张,是殖民主义者的“杰作”。殖民者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剥削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使之纳入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为其原始资本积累服务,进而对各殖民地国家的资源与公用地管理制度构成威胁,致使殖民地国家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管理制度发生变化而出现崩溃。最终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展开。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如果以工业经济形态开始在欧美国家确立算起,工业化的时间也不过200多年。但就在这200多年中,人类幸运的找到了工业社会所需的、自然界早已准备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从而使工业技术结构中的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得以满足和维持。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替代农业资源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资源和物质基础,也是工业技术结构生长与扩张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业社会所赖以需要的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因此工业社会是不可持续的。不可持续的另一点原因是工业化的集中也带来了废物的集中,而有些废物又是自然界不能吸收和降解的。工业化的集中和所使用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同农业活动的分散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另一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巨大的活动强度不仅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变化,也集中表现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产生的多种后果上。这种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利用除了工业技术结构的原因外,还在于人类很快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它们都被统一调动起来,共同强化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资源进行财富积累的过程。其中包括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以公司制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等。
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比农业社会复杂得多,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诸多领域,如人口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就业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紧张,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渍化,森林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工业社会不仅包括了农业社会的全部问题,而且又增添了许多自己的“特产”,其中环境污染最为典型和突出。
纵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这与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是相关的。从局部上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在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因而其产生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人类共有的“一个地球”确实值得深思,它需要当今的人类在生产力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调控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发达国家也应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信息社会是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条件下而出现的。一般认为,信息社会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信息社会时代。
与工业社会不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6)由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
信息社会的以上特征是未来学家为我们勾画的,但有些方面已经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些正在不断实现中。可以说,信息社会是我们看到的最有可能取代工业社会的新的文明模式。这是因为:(1)信息资源的利用改变了我们对资源的狭隘认识,不仅丰富了资源的内涵,而且在各种资源之间建立起来了联系。(2)信息社会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系统网络,使网上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大限度循环和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这种机制可以实现信息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危机。(3)信息技术是创新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加快创新的步伐,而且可能成为突破性变化的主体,迅速引起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和连锁反应,导致系统的变革,而变革的周期将大大缩短。
信息社会是美好的,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步入信息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程。但这并不能排除发展中国家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目前,世界上步入信息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但其距未来学家描绘的信息社会特征还是存在相当的距离。可以说,无论是步入信息社会的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将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转变,尽管转变的内容不同。关于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内容详见表3.1.1。